首页 要闻 金融 物流 汽车 国企 财经 公司 环保 能源

您的位置:首页 > 产经融合 >

从“国潮”中“走出”的新动能

来源:新华网    编审:    发布时间:2019-04-17 16:34:31

敦煌纹样绣进了时尚潮服;蓝印花布嵌入到家装壁纸;青花点缀与外形勾勒,让硬朗的家电多了几番柔美……走进一线市场不难发现,越来越多的企业、产业将传统文化作为“缪斯”,试图从中汲取灵感、挖掘价值。

当下,“国潮”正成为制造业转型的方向之一。从中“走出”的新动能,为产业发展带来蓬勃气象。

传统与时尚的“邂逅”

祥龙盘踞中间,七星环绕四周,五彩丝线点睛勾勒,传统的图案重新设计打磨,与运动服饰结合,便成了新风尚。这款由皇锦品牌推出的“七星吉照”卫衣,短短几天销售一空,原本用来“投石问路”的“试验品”,却意外成了“爆款”。

“爆款”的背后,是传统与时尚的“碰撞”。“用年轻化的语言对传统文化提炼、翻译、融合,就会打造出令人耳目一新的效果。”皇锦首席图案设计师王永芳说,事实证明,没有“躺”在博物馆里的文化,只有是否适宜的应用与表达。

中国结寓意完满,敦煌飞天蕴含美好想象……传统文化是美与艺术的结晶,更是设计与制造的灵感源泉。随着制造业转型升级,越来越多的中国制造品牌从传统文化中寻找价值“赋能”,试图打造“国潮”。

以丝巾为例,从剪纸、篆刻等取材,与现代印染、工艺结合,不仅提升了审美性,更迎合了升级的需求。“拥有文化自信,才能成就知名品牌。”国内丝巾品牌妩WOO创始人孙青锋说,希望将围巾作为载体,让更多静止的艺术变成流淌在颈间的美。

生产与营销模式的拓展,也加速传统文化走进现代生产生活。打造图案数据库、搭建互联网平台,共享创造模式让越来越多的手艺人找到“伯乐”;场景营销、手工体验游,新渠道、新模式正重新定义消费……

不久前,快手发布非遗带头人计划,借助科技力量和平台优势,让更多商业品牌与传统文化对接。过去一年,快手非遗视频播放量达250亿次。

中国纺织工业联合会副会长孙淮滨说,所有的制造、品牌、模式,归根结底都是文化的传递。在对传统文化的融合中,品牌价值不断提升、发展思路不断拓宽。

坚守与创新的平衡

制造业用文化“赋能”,既不是简单的添加,也非千人一面的照搬,是建立在自身和用户基础上的汲取、吸收和再创造。

这一过程中,什么应该保留,什么应该创新?皇锦首席图案设计师王永芳有着自己的理解。

十几年前,研究敦煌与故宫纹样的王永芳加入皇锦,希望借助商业传承文化。起初只是简单将纹样整理、复刻。一次偶然的机会,她将敦煌大漠变为橙色画在丝巾上,这个学术界看来似乎不太严谨的做法,却受到了市场的认可。一条传统文化再创造的“丝绸之路”就此打开。

“对传统文化的呈现,本质上就是写意的过程。打破‘形’,守住‘神’。”王永芳认为,“神”代表着匠艺与精神,“形”则是图案与色彩、材料的重组。

即便在商业店面已分布多个城市的今天,皇锦依旧坚持手工抬版,每款丝巾从图案绘制、色彩搭配到商业营销,创作过程近半年,手稿改动不下百次。

“原创与高端的路很难走,但因为坚持,我们闯过一度萧条的市场。因为创新,最终在消费升级时代迎来新生。”皇锦品牌负责人吴晓平说。

“传统文化是品牌价值的源头。对文化的解码与创造,是企业潜力所在。”中国服装设计师协会主席张庆辉说,品牌与文化的融合源于对自我和外界的理解。了解自我,找到符合品牌调性的文化并加以提炼,做到千人千面;了解时代与用户,用新生态的语言将故事讲好、讲透。

智慧营销、大数据服务等为品牌开拓市场打下基础。专家认为,信息技术的注入,能够让品牌更好兼顾坚守与创新的平衡,不断推动传统文化与现代制造的有机结合,为价值提升助力。

打破边界天地宽

文化与制造的融合,让越来越多的企业看到跨界带来的活力。“国潮”同样不只是制造本身。当下,产业间跨地域、领域,甚至时空的合作越来越多,打破边界,发展路径越发宽广。

从制造到生活的转变。做服装的开了书店、做家具的玩起了样板间、小家电转型为整体厨房设计方……生活方式提供商,这一名词在制造业悄然流行起来。

将文化、科技、服务融入,企业围绕主业不断延伸,制造业“跨界”之风越来越盛。

从生产到服务的转变。生产的同时也可以消费,传统文化的“加持”,推动生产单元、产业集群的变迁。

服装品牌爱慕在工厂开设工坊,以体验非遗刺绣为主的工业旅游逐渐兴起;以陶溪川为抓手打造创客空间,景德镇将自身变为一个文化“IP”……技术、工艺迭代升级,融合文化、旅游等创意元素,让生产制造也成为时下流行的“消费品”。

工信部总工程师张峰认为,这是一种结构性的创新,更是经济发展的新动能。我国制造业发展要走好融合、创新的路径。在做大“朋友圈”的过程中获得生机,迎来生命力。

Copyright @2008-2018 名企时报网 版权所有
本站点信息未经允许不得复制或镜像 联系邮箱:9 9 2 5 8 3 5@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