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罗森中国董事、副总裁张晟向《国际金融报》记者表示,罗森确认接手全时便利店在华东地区(主要是南京、苏州、杭州)和重庆的门店,但不便透露具体交易方式。
与此同时,北京全时、天津全时、成都全时的微信公众号主体分别变更为北京、天津、成都山海蓝图商业管理公司。
全时曾被称为“最像7-11的本土便利店”,但在过去的一年,这位模仿者不断被曝存在资金链问题以及关店事项。2018年11月,全时还和苏宁易购传出股权合作“绯闻”。
“这些年好多资本进入零售业,全时资本方资金断链后,自身没有造血能力。”对于全时便利店此次被分拆出售,联商网高级顾问王国平表示。
“现在看来,便利店行业真的很难说有过什么风口,也没出现过行业融资高潮。但是,这个行业的投资机会和发展空间还是在的。”2月27日下午,一名无人零售领域创业者兼投资人李同(化名)向《国际金融报》记者这样表示。
李同说,在中国,便利店的发展还处于初级阶段,现在行业要和“野蛮生长”说再见。
“接盘侠”现身
2017年,全时曾发布“百城百万计划”,表示未来五年要实现“100个城市,100万个终端”的战略目标。但是这一“宏观”目标仅仅迈了一小步,全时的命运便生变。
多名北京的消费者在接受《国际金融报》记者采访时反映,近期发现自己办公楼附近的全时便利店中有一些货架是空的,货品不齐全。
“前不久去全时买东西时发现想要的东西基本没有,店员表示缺货是由于公司资金短缺,补货不及时。当时觉得不可思议,但后来在微博上了解到,全时还有拖欠员工工资的现象,我才意识到全时遇到了财务危机。”北京消费者张女士告诉记者。
公开资料显示,全时便利店为复华控股旗下全资子公司,于2011年在北京成立,彼时,全时将日本连锁便利店巨头7-11视为其在北京市场的主要竞争对手。
2017年,全时在北京已经拥有350家门店,占据北京市场份额第一。同时,全时还将自己的版图延伸至华北、华东、华中、西南、华南等区域。对于这一辉煌战绩,全时便利店微信公众账号“OurHours全时便利店”如此表述:“2017年全时北京已全面打破外资便利店在北京的垄断局面,成为北京便利店最多的企业,执掌中国首都核心战略要地便利新零售行业新格局。”
然而,就在2017年底,《财经》的一篇报道指出,全时2016年财务报表显示,公司亏损比较严重。此后,关于全时出现财务问题的消息不绝于耳。一位知情人士向《国际金融报》记者透露,全时还出现了拖欠工资状况。
2018年11月,全时母公司北京复华卓越商业管理有限公司被曝出遭遇P2P爆雷事件,导致全时资金链断裂。全时亦数次被曝,公司在等待“接盘侠”。
如今,全时迎来了新结局:华东、重庆地区的绝大部分门店由罗森接盘,门店将全部翻牌成罗森。罗森方面向记者表示,罗森选择收购全时在这些地区的门店,是因为“可以与罗森形成战略互补”。
《国际金融报》记者还注意到,全时便利店微信公众账号“OurHours全时便利店”已经变更为“北京OurHours全时便利店”,账号主体由“北京全时叁陆伍连锁便利店有限公司”变更为“北京山海蓝图商业有限公司”。而天津、成都的全时便利店微信公众账号运营主体则分别变更为天津山海蓝图和成都山海蓝图。
企查查数据显示,以上三地“山海蓝图”的共有大股东为蔡学彦与赵波兰,两人分别持有3家公司50%股权。值得一提的是,蔡学彦同时为银鹭子公司厦门银鹭进出口公司的法人,而此前关于厦门银鹭集团的母公司雀巢收购了全时的传闻甚嚣尘上。
不过2月26日下午,雀巢方面相关负责人提供给《国际金融报》记者的一份声明中指出,“雀巢公司控股的是厦门银鹭食品集团有限公司,山海蓝图与厦门银鹭食品集团有限公司没有任何关联,所以此事与雀巢公司没有关系。”
2月28日下午,《国际金融报》记者辗转联系到了全时便利店的总裁办,相关工作人员表示,目前关于全时和山海蓝图的合作具体细节不便透露,“后期可以关注微信公众号的信息更新”。
多米诺骨牌倒塌
或因曾经立下的百城百万终端太过高调,全时的这次变动俨然吸引了零售行业的诸多关注。
杭州“百货女王”厉玲在社交媒体上发表了这样一段话:“附近的一家全时便利店关门了,里面的货架收拾得整整齐齐,玻璃门上贴了一张告知。这家店只开了4个月。刚开业时我就去过,乍一看是蛮像样的,如选址、门头处理、店内布局等,但商品的品相、价格、陈列就暴露出很多问题。我买了东西,发现其收银软件的开发、收银台的功能、收银员的技能、店长的能力都不及格。当时就想,全时还没准备好就急着开店,‘死’得也会很快。”
事实上,在全时之前,北京已经接连倒下两个便利店品牌。
2015年7月,原北京7-11高管王紫带着近30位管理层集体离职,创立了邻家便利店品牌。彼时,这一北京市场的便利店“黑马”放言,计划一年内在北京范围内开设200余家连锁便利店,之后业务拓展将辐射国内一线城市。
但仅仅过了一年多,王紫便带着部分员工离开邻家,加入了由斑马投资创立的便利蜂。对于王紫的匆匆离开,有传闻称是因其与投资方产生分歧。当年(2016年),邻家在上海地区的5家便利店亦全部关门。
2018年8月2日,邻家向供应商及员工发出告知函称,公司于8月1日起停止总部各项业务,并陆续停止门店营业。停业原因是由于公司资金发生问题,目前该公司账户内已无可支配资金。
2018年9月,紧接着邻家,北京市场的另一便利店品牌131发出通知,坦言公司因资金周转问题不能正常经营。131便利店隶属于北京拾品味壹叁壹连锁便利店有限公司,创始人陈登旺在供应链行业中有超过25年的从业经验。2018年4月24日,131便利店还宣布获得春晓资本4000万元天使轮融资。
“邻家的出资方是善林金融,131投资方是春晓资本,全时(投资方)则是复华控股,这些便利店的关闭都与背后的金融背景投资方有很大关系。”曾服务众多大型零售公司的行业人士向《国际金融报》记者表示,金融平台做零售,多是为了有个标杆项目方便融资,前者对于项目的要求就是可以快速复制、快速扩张以及快速做大销售金额。
该名人士指出,2018年开始,很多资金推动型的零售企业瞬间崩塌,基本都是由于背后金主资金断链引发。
邻家关店后,中国连锁经营协会曾发文指出,零售行业是一个需要长期投入,稳步发展的行业。邻家事件虽然不具代表性,但也给行业带来警示,便利店的发展需要稳扎稳打,关注经营的基本功和门店的盈利性,建立良性的资金循环。
“从表面上看,这几家连锁便利店都是由于资金链断裂导致的崩盘。但从根本来看,资本的大规模介入是让这些玩家退场的要素之一。行业红利吸引了大量资本疯狂涌入,这导致了多家企业进入了快速扩张时期。这些被资本推动的企业着重于门店数量扩张和新概念的提出,并没有时间停下来整顿一下自身的运营,构建核心竞争力。”CIC灼识咨询执行董事王文华这样向《国际金融报》记者表示。
前述行业人士表示,在这次全时的事件过后,便利店市场将回归理性。“邻家、全时崛起的时候,大家都觉得本土的便利店快迎来发展大风口,都期盼出现可以与日系竞争的本土品牌,但没能料到潮水退去也那么快。”
红海还是蓝海
便利店业态受到关注要从大卖场遭遇发展瓶颈说起。
刘成(化名)曾想和一帮朋友一起加盟便利店,2015年前,他就开始关注这一领域,但最终因为团队内部意见不一致,这一计划未开始即夭折。“现在来看,我不知道应该庆幸还是遗憾。”
刘成告诉《国际金融报》记者,2012年后,家乐福、沃尔玛等零售巨头,都在进行业务调整,彼时,大卖场被认为已经发展到了一定阶段,开始走下坡路。“当时,家乐福、麦德龙,还有一些本土的超市,都传出要在中国市场拓展便利店业态的消息,(企业)都很振奋,觉得可以在这一领域有所作为。”
2015年以来,中国便利店行业保持了快速增长的趋势。灼识提供的资料显示,中国便利店的数量从2015年的9.1万家上升至2017年的10.6万家,零售总额从2015年的1181.0亿元增长至2017年的1494.4亿元,年平均复合增长率达12.5%。
投融资服务平台易项此前发布了《新一轮消费大淘金——未来商业投资报告》。这份报告显示,2016年至2018年8月,便利店行业融资事件发生次数达190次,在大消费领域最热门投资赛道排行榜中居于第三位。其中,仅在2018年1月至8月,便利店行业便有近60起融资事件。
多名业内人士表示,在资本不断进入后,便利店行业发展曾一度有蓬勃兴起的态势。
“传统便利店品牌一般需要耗费较长的时间才能形成一定的开店规模,但有外部资本助力后,一些品牌一两年就冒出来了。坦白说,大家也很忐忑,零售不是能快速做起来的生意,在门店呈现商品的背后,有一张庞大的网络,里面涉及到物流仓储以及一整套信息系统搭建等。”刘成告诉记者。
现在来看,外部资本来得快去得快。而在资本遇冷、一些品牌倒下后,便利店行业还会是“蓝海”吗?
此前,中国连锁经营协会发布的《2018中国便利店报告》显示,近一年来便利店行业的运营成本正在快速上升,房租成本上涨18%,人工成本提高12%,水电成本上涨6.9%,便利店企业亟待提升管理精益性,来对抗成本上升。
在和记者交流时,多名业内人士认为,一些资本还在关注便利店领域的产业发展。
“以前外部资本进来后,大家就觉得风口要来了,现在逐步回归理性后,我们意识到产业资本才能促进这一领域良性发展。”刘成这样说。
王文华向记者总结了便利店快速发展的驱动因素:其一,中国宏观经济的发展。参考发达国家经验,人均GDP的增长与便利店数量成正比关系;其二,消费者的需求升级。随着居民人均收入不断提高,便利店的目标客群对价格的敏感度底,对消费体验的要求升高。24小时便利店能满足消费者的快速方便的线下购物需求,符合现下年轻人的消费趋势;其三,城市人口密度不断上升;其四,新零售的发展推动了传统便利店行业的转型。各种新概念的提出,比如无人便利店和智慧供应链,为这一行业注入了新动力;最后,政策的支持和资本的介入也在快速推动着这个市场的发展。
王文华认为,目前中国的人均便利店数量远远低于发达国家平均的3000人/家。便利店在一二线城市仍然存在增长热点,同时全国布局尚未显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