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年一度的上市公司年报披露季已于4月30日正式收官。盘点今年的年报“大餐”,有令投资者喜上眉梢的业绩龙头和现金奶牛,也有让投资者大跌眼镜的巨额亏损和业绩变脸。到底上市公司交出了怎样的成绩单,今天答案已全面揭晓。记者对沪市公司2018年的业绩表现进行了统计和分析。总体来看,2018年度沪市公司继续保持平稳增长,部分公司前期集聚的风险也有所释放。
沪市整体营收增长11%,九成公司实现盈利
截至目前,沪市已有1466家公司披露年报,另有*ST毅达和*ST新亿无法按期披露年报。过去一年,沪市1466家公司合计实现营业收入33.5万亿元,净利润2.8万亿元,增幅分别为11%和4%。1323家公司实现盈利,占比达到九成。其中,实体类公司(非金融)营业收入和净利润的规模分别达到26.53万亿和1.15万亿,同比增幅分别为13%和7%,扣除非经常性损益后的净利润为1.01万亿,增幅达到10%。这些情况表明,沪市公司作为国民经济的主力军,2018年主动适应经济结构调整的新变化,迎难而上、提质增效,在总体营收和净利润规模已经较大的基础上,增速虽有所放缓,依然保持了较好的增长势头。
具体来看,沪市公司业绩的结构化特点比较突出。大市值蓝筹公司中流砥柱的作用显著,国民经济各主要行业均实现盈利。数据显示,上证50公司合计营收规模达到18.32万亿元,利润总额为2.01万亿元,占沪市整体的55%和72%,沪深300的沪市成分公司营业收入和净利润总额分别为24.88万亿元和2.46万亿元,占比为74%和88%。其中,市值在1000亿元以上的公司业绩增幅最大,达到7%。行业方面,受内外部多重因素的叠加影响,不同行业因所处上下游地位的不同呈现出不同的发展特点。石油和天然气开采业、非金属矿物制品业和黑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行业业绩表现突出,全年利润的增幅分别达到58%、51%和38%,相比之下,金融业、传统百货等行业在供给测改革和去杠杆背景下业绩增速有所放缓,但依然实现盈利。
分红方面,沪市公司继续保持了历年来重回报、高分红的蓝筹特点。数据显示,1466家公司中有1107家公司在年报中提出了分红预案,合计拟派现金额达到8853.87亿元,在去年8111亿元的基础上再创新高;平均分红比例为41.37%,较2017年进一步增加3.45个百分点。派现公司中,805家公司的分红比例在30%以上,220家公司的分红比例超过50%。
值得一提的是,沪市已经涌现出一批专注主业、经营规范、稳健增长的优质蓝筹企业,有738家公司实现营业收入和净利润的双增长,占比高达50%。这些公司中,既有代表国民经济支柱的“巨头”,如中国石油、中国神华、五大商业银行等,也有各行业的“明星”翘楚,如建材行业的海螺水泥、中国巨石,制造行业的福耀玻璃、中国核电,医药行业的恒瑞医药、片仔癀,食品行业的伊利股份、海天味业等。这些公司多年来深耕主业、精益求精,将公司的“小我”与改革发展的“大我”相结合,将自身的发展贴紧经济转型的大局,不仅是国民经济的压舱石,也是经济转型、科技创新的先行者。
绩差公司风险平稳释放
今年,也有一些公司业绩出现较大幅度的下滑,个别公司披露了巨额亏损、甚至业绩变脸的公告,市场广泛讨论,投资者也有所担忧。记者仔细梳理发现,对实际情况也不必过于悲观,这些公司的危机中也蕴含着新的转机。
数据显示,沪市亏损公司合计143家,占比约为10%。其中,亏损金额超过10亿元的公司仅38家,占比不足3%。整体来看,尽管亏损公司家数较往年均有所增多,一些公司的亏损规模也有所加大,但绝对占比均较小。
具体分析,绩差公司出现亏损的原因主要可以分为两类。有些公司主要由于前期未能较好的适应经济高质量发展的要求,生产经营出现了一定的困难;还有些公司可能存在前期业绩水分不少, 趁机大洗澡的嫌疑。但总体来看,沪市公司亏损面有所扩大,主要还是反映了经济结构调整过程中,一些企业风险逐步出清的客观实际,是经济发展优胜劣汰的必然结果,投资者需要理性看待。不少公司风险出清,也是为下一步的经营发展积蓄能量。
记者还注意到,对业绩巨亏、业绩变脸的公司,监管层高度关注。上交所前期已就相关事项多番问询,严查严管。据了解,对于公司蓄意不当盈余管理、信息披露前后不一致的行为,上交所后续还将结合年报审核,加大监管力度、从严问责,还投资者一个真实、客观的上市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