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北京9月18日电 (记者 杜燕飞)9月18日上午,在国新办“新时代应急管理事业改革发展新闻发布会”上,应急管理部副部长郑国光表示,我国是世界上自然灾害最严重的国家之一,各种灾害风险相互交织,相互叠加,我国自然灾害面临更加复杂的严峻形势和挑战,必须强化灾害风险的综合防范。
郑国光介绍说,我国自然灾害有五个特点:一是灾害种类多,除了现代火山活动外,地球上几乎所有的自然灾害类型在我国都发生过;二是分布地域广,我国32个省区市均不同程度受到自然灾害的影响,70%以上的城市、50%以上的人口分布在气象、地震、地质、海洋等灾害的高风险区;三是发生频率高,区域性洪涝、干旱每年都会发生,东南沿海地区平均每年有7个左右的台风登陆。同时我国大陆地震占全球陆地破坏性地震的1/3,是世界上大陆地震最多的国家;四是灾害损失重,本世纪以来,我国平均每年因自然灾害造成的直接经济损失超过3000亿元。因自然灾害每年大约有3亿人次受灾;五是灾害风险高。
“近年来,随着全球气候变暖,导致我国极端天气气候事件多发频发,高温、洪涝、干旱的风险进一步加剧,地质灾害风险也越来越高。这些高灾害风险区又都集中在东部人口密集和经济发达地区。随着经济全球化、城镇化快速发展,社会财富的聚集、人口密度的增加,各种灾害风险相互交织,相互叠加,我国自然灾害面临更加复杂的严峻形势和挑战。”郑国光表示。
郑国光指出,受气候异常、林区可燃物超载、野外火源管控难度加大等因素影响,一些林区森林火险处于较高水平。现在汛期还没有结束,全部自然灾害的风险仍处于较高水平,特别是洪涝、台风、局地的山体滑坡泥石流灾害风险比较高。防范化解重大灾害的风险,确保人民生命财产安全和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压力越来越大。
针对日益增长的灾害风险挑战,郑国光表示,应急管理部重点从以下七方面应对自然灾害风险:
一是牢固树立灾害风险管理和综合减灾的理念。是以防为主、防抗救相结合,坚持常态救灾与非常态救灾相统一,努力实现从注重灾后救助向注重灾前预防转变,从注重应对单一灾种向综合减灾转变,从注重减少灾害损失向注重减轻灾害风险转变。要进一步提升各级领导干部和全社会对灾害风险及其防范工作严峻性、紧迫性的认识,坚持以防为主,坚持未雨绸缪、关口前移,扎实做好日常减灾工作。
二是推动自然灾害防治责任的落实。严格落实部门分工负责,重点处 理好“防”和“救”的关系,督促协调好有关部门切实承担起灾害预防的部门责任。按照分级负责、属地管理的原则,严格落实地方党委政府在自然灾害防治方面的主体作用,还要尊重规律,坚持人与自然的和谐,坚持科学防治、依法防治、群防群治。
三是强化灾害风险的综合防范。应急管理部会同有关部门加快灾害监测站网和基础设施建设,提升灾害综合监测预警能力。同时也强化灾害风险的会商研判机制,定期研判灾害的发展趋势,评估灾害的风险。全面开展全国灾害综合风险普查试点,摸清隐患底数,开展全面整治。建立健全灾害预警信息发布制度,通过各种途径把灾害预警的信息发送到户到人,并提高灾害预警信息发布的准确性、时效性和公共覆盖面,切实解决“最后一公里”问题。
四是加强自然灾害法律法规和预案体系的建设。根据机构改革职能调整等情况,加快修订相关法律法规和各类应急预案,推动自然灾害防治综合立法,并进一步完善相关的技术标准体系。
五是夯实应急管理基层基础。应急管理部正在实施基层应急能力提升计划,开展全国综合减灾示范社区和示范县的创建,提高公众防灾减灾意识和自救互救能力。另外,还要充分发挥高等院校、科研院所等机构在科技支撑方面的作用,深入研究我国自然灾害孕育、发生、发展规律以及防治技术,推进先进技术和装备的研发应用,加快大数据、人工智能、物联网、先进指挥通信等在防灾减灾救灾中的应用。
六是着力发挥社会力量的作用。坚持鼓励支持、引导规范、效率优先、自愿自助的原则,搭建一个社会组织、志愿者等社会力量全方位参与防灾减灾救灾工作的协调服务平台,协同开展减灾救灾、应急救援、灾后重建等工作。
七是要加大科普宣传的力度。及时准确公布灾情、救援进展、工作动态、社会影响等情况,积极回应社会关切,在全社会营造一个重视预防、共同抗灾、全力减灾的良好氛围,大力宣传普及防灾减灾知识和自救互救技能,全面提升全民防灾减灾意识和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