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抓大保护、不搞大开发”是长江经济带建设的总方针。近年来,浙江不断发挥生态优势,创新体制机制,为长江经济带环境保护做出自己的贡献。
一大早,湖州东林镇泉庆村的村民们来到自家鱼塘,为一年一度的民俗活动“鱼汤饭”准备食材,一网下去,一条条10多斤重的草鱼、鲢鱼跃出水面。 然而,由于当时渔业养殖尾水造成的污染,如今这鱼跃人欢的场面在4年前并不常见。 东林镇星联村养殖户杨月龙告诉记者:“以前我们养殖户都是从渠道里、大河里直接把养殖尾水排进去的,时间一长水质就不好了。”
在东林镇,像杨月龙家这样的鱼塘星罗密布,还与太湖相连。鱼塘的水质不仅影响自家养殖,还直接关系到长江流域生态安全。
2018年,湖州启动渔业养殖尾水治理工程,不少鱼塘边造起了特殊的“水池”,对养殖尾水进行净化“有时候,鱼塘主会发现这里的水比他自己鱼塘里的水还干净。”东林镇农业农村办公室干部胡赵磊如是说。
截至2019年底,湖州市已完成全域60万亩渔业养殖尾水治理工程,并在全市范围实现“污水零直排”。眼下,这项工作已得到国家生态环保部肯定,并向长江流域其他省市推广。
嘉兴市则在全省率先启动了“五废共治”三年行动。截至2019年12月,已完成项目28个,年处置能力达283.81万吨。12月底,能处理全市焚烧类工业危险废物的嘉兴危险废物处置中心(二期)工程项目也已经点火烘炉。嘉兴市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市创建领导小组办公室常务副主任施晓松说:“不断创新嘉兴生态环境建设的模式和样板,为长三角一体化生态绿色示范区的建设作出嘉兴积极的贡献。”
浙江各地积极行动创新体制机制,助力长江经济带环境保护。新安江作为全国首个跨省流域水环境补偿试点,已经建立并完善了浙皖联合监测、汛期联合打捞等横向联动工作机制;丽水编制绿色发展指标体系,率先实现省级生态县全覆盖。
下一步,浙江将持续开展长江经济带生态环境“举一反三”大排查行动,为长江经济带环境保护不断做出新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