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各地区出台限行禁令的主要目的无外乎两点:缓堵保畅、环境治理。客观来说,科学、合理的限行、禁行措施,可以在一定程度上达到缓解交通压力、减少货车污染物排放的效果。不过,在开展针对货车尾气污染的治理中,采取“一刀切”、“一限了之”的手段,不仅会激化和衍生更多的矛盾,还严重影响了物流行业的正常运转,其合理性有待商榷。
不容忽视的是,在实际的执行环节,各地政府似乎不谋而合地都将治理的“重头戏”放在了运输环节末端。围追堵截产生的以罚代管,也要卡车司机埋单,货源的流失以及换车的压力,更是卡车司机苦不堪言。
事实上,造成货车尾气排放超标的原因有很多,例如燃油品质不合格、发动机和后处理系统部件老化、损坏、验车造假等。在笔者看来,货车尾气污染问题整治不应只限于末端,相关政府部门应统筹产业链的每个环节,从多个维度加大在用车辆的监管力度。同时,建立重型柴油车监管数据信息共享机制,完善在用车排放检测与强制维护制度。另外,在严查柴油车尾气超标车辆的同时,各地方政府也要推出新的补贴政策,以引导排放超标车辆的淘汰和更新。
从此前山东省强制国三柴油车加装DPF、深圳市提前实施轻型车国六排放标准等案例来看,地方政府在没有做好充分市场调研的情况下,就盲目地推行相关措施,不但没有为大气污染防治提供助力,反而引起整个汽车产业链的恐慌。笔者认为,环境整治不仅仅关系到政绩考核,更关乎广大卡车司机的生计以及整个行业的发展。因此,如何实现环保与民生以及产业之间的平衡,还需要各地区在治理环境污染时多些理性、少些盲从,切实深入市场调研,倾听整个产业链的“声音”,并根据当地的实际情况,通过精细化管理,科学合理的制定符合本地区实际情况的政策措施。(李亚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