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碳达峰、碳中和目标”(以下简称“30·60目标”)的提出,将我国低碳环保方面政策的制定提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这一目标的实现也与全国人民的未来息息相关,同时,也需要所有人一起参与进来,通过一点一滴的行动将低碳践行到日常生活当中,为建设祖国的碧水蓝天事业共同努力。
近日,《证券日报》记者围绕“助力‘30·60目标’,践行低碳生活”这一话题,采访了包括行业分析人士、上市公司高管、基金经理、A股市场的中小投资者等60位资本市场参与者,看看他们在吃、喝、出行、娱乐、投资等五个方面怎么做,怎么说。
吃:少外卖
自备餐具 人造肉 轻食
民以食为天,随着低碳生活的理念逐渐深入人心,人们对于“吃”的观念,也在发生着转变。
家住北京的孙先生是一位精算师,他在接受《证券日报》记者采访时表示,近几年他越来越喜欢自己提前做好午饭,带去公司以减少吃外卖的次数。此次受访者中还有5位明确表示,自己正在减少吃外卖的频率。
“我认为自己做饭比较健康,而且这样也可以减少外卖送餐过程中的多余包装,以及消耗的人力和能源。”孙先生说。
与孙先生同样关注到外卖送餐过程中产生的多余包装垃圾的还有其他6位受访者。
金睿天甲影业副董事长莫争在接受《证券日报》记者采访时表示,自己在外出就餐时,会自带餐具甚至饭盒,减少打包可能带来的污染问题。
有多年股市投资经验的北京市民张先生对《证券日报》记者表示,在日常生活中,会优先选用可降解塑料餐具,并尽量降低包装污染,减少包装袋、包装盒的使用量。
此外,受访者对人造肉和轻食的关注度与兴趣正在提高。
同样有多年股市投资经验的家住北京的市民刘先生在接受《证券日报》记者采访时表示,自己居家饮食通常以清淡、健康为主,经常做一些轻食。
“如果未来人造肉能够得到普及,就算价格稍微贵一些,我也会选择购买。”刘先生说。
金花生商学院联合创始人、私募基金经理宣继游对《证券日报》记者表示,按照“30·60目标”来看,食品饮料行业中人造肉行业、人工可替代食品行业存在机遇。作为投资人,他的理念是在可食用低碳低脂的蛋白质、植物蛋白为主的人造肉方向,以及原生态、人工可替代食物标准方面都可作为投资的主要方向和思路。
喝:鲜榨果汁 自带水杯
对于“喝”的方面,大部分受访者表示,自己正在快速减少饮料的日常摄入量,而以喝水或鲜榨果汁代替,这其中不仅是对健康的考虑,更是为了减少生活中“碳”排放。
家住北京的刘丽是一位少儿美术培训机构的负责人,她在接受《证券日报》记者采访时表示,自己平时已经做到了少喝甚至不喝饮料,做到以喝水或鲜榨果汁为主,同时,她表示,自己会经常随身携带水杯以减少饮料瓶、饮料杯等垃圾对环境造成的污染。
在财经媒体工作的李悦豪对《证券日报》记者表示,最近十分流行自带咖啡杯去店里买饮料,自己也十分推崇这一做法。
“比如像某知名咖啡店或一些网红咖啡店,都在进行尝试,而且也推出了相关的优惠活动以吸引消费者自带水杯,但是遗憾的是,并不是所有咖啡店都有此类活动,而且这类活动并没有完全在餐饮界推广。”李悦豪说。
可见,随着低碳健康生活逐渐深入人心,环保与健康的理念正在逐步被一点一滴践行。
中国本土化管理资深管理专家、中国家族企业问题研究中心主任周锡冰在接受《证券日报》记者采访时表示,目前中国食品饮料行业,需要集成研发,为市场需求、渠道、物流等相关产业链制定一个相对规范的流程,以限制此前市场粗放发展的现状。同时,食品饮料工业的包装,可以通过基础材料的研发,实现重复利用或者实现可降解,以此来催生新的外包装产业链。
以投资人的身份来看,宣继游表示,自己在“喝”方面的投资选择遵循的方向会是以原生态榨取为主导的高端饮料品牌,如以农夫山泉为代表的NFC饮料生产商等。
出行:公共交通 共享单车
新能源汽车 拼车
在出行方面,被投资者提及最多的关键词就是公共交通。
包括刘丽、李悦豪、刘先生在内的多位受访者在接受《证券日报》记者采访时表示,自己在出行时会尽量选择乘坐公共交通。同时,《证券日报》记者将受访者的回复进行梳理后注意到,如果路程在1公里,大部分受访者会倾向选择徒步,1公里-3公里,会选择共享单车。
平安建设高级业务经理张仕元在接受《证券日报》记者采访时表示,在日常生活中,自己已经有意识的在使用共享单车及电动汽车,代替交通环节中的化石能源消耗。
孙先生则表示,在外出时通常会采用步行或者骑单车,如果一定要开车出行,也尽量多带些同行人员共同前往,尽量都坐在一辆车里,降低碳排放。
此外,新能源汽车的发展也受到了诸多受访者的认可。
参与证券市场多年,家住南京的吕先生在接受《证券日报》记者采访时表示,自己比较关注绿色出行,在政策推动下新能源汽车市场比较火热,身边朋友也有买了新能源汽车的,反响很不错。
家住北京的资深股民赵先生对《证券日报》记者表示,自己目前在申请北京新能源汽车牌照,除了限号政策的考虑外,还有就是使用方面的考量,新能源汽车的使用成本比燃油车更低,会更有竞争力。
有车一族吴先生是一位智能制造业从业者,他在接受《证券日报》记者采访时表示,目前家里已经购买了新能源汽车,除了因为北京的车辆和出行政策考虑外,他很看好新能源汽车的发展趋势。“新能源汽车目前的生产工艺与燃油车持平甚至已经超过。而且由于自己家有车位可以充电,所以使用上十分方便。”
对于未来低碳出行的发展,苏宁金融研究院高级研究员付一夫在接受《证券日报》记者采访时表示,为实现低碳经济,清洁能源、新能源产业链、节能减排转型、环保产业等都具有发展潜力,清洁能源涉及居民日常生活使用的电能,新能源产业链与出行最相关的产品是新能源汽车,新能源汽车也必定越来越能够满足人们绿色出行的需求。
“虽然低碳绿色生活方式还较为模糊,但已经呈现出需求端倒逼生产端,如低碳旅游、绿色出行和绿色家电等,低能耗、低排放不仅是政策趋势,也正在成为消费趋势。”付一夫说。
娱乐:少设施
近自然 室内健身
在日常娱乐方面,有5位受访者明确表示,更喜欢参与到徒步、登山等户外低碳娱乐项目当中,而对于大型的娱乐设施正在逐渐失去兴趣。
某旅游公司管理人员冯鑫在接受《证券日报》记者采访时表示,从自身行业角度出发,自己会比较关注旅游相关产业的低碳转型。比如一些旅游项目已经推出了低碳游,人们到青山绿水间游玩的兴趣也更高。
家住北京的资深投资者曾先生对《证券日报》记者表示,自己在休息时间采取的娱乐项目,多以亲近山水为主,已经很少去高耗电的大型娱乐场所。
孙先生表示,自己计划到旅游景点游玩时,通常会提前采用网上订票的方式购票,在景区也会做好垃圾分类,对产生的废电池等有害垃圾单独处理。
同时,有几位受访者表示,已经把植树作为了自己的娱乐项目之一。
刘先生表示,自己每年都会参加公司组织植树活动,尽可能参加和组织一些徒步爬山等亲近大自然的活动。
此外,选择室内健身项目作为娱乐活动的受访者也不在少数。
北京匀丰资产管理有限公司基金经理李想在接受《证券日报》记者采访时表示,自己现在日常娱乐方式上主要以游泳、打篮球为主。
中国国际经济交流中心经济研究部副部长刘向东在接受《证券日报》记者采访时表示,为实现“30·60目标”,国家正在加快推动全社会绿色低碳转型,出于全社会低碳转型需要,居民正在形成绿色低碳消费习惯,因此在医疗、健康娱乐、托幼养老等领域的低碳需求也值得挖掘,特别是低碳城市建设方面,会孕育更多的低碳产业需求。
投资:长期投资 重研发
新材料 新能源
关于资本市场上低碳方面的投资,受访者的思路主要围绕新材料的研发、注重低碳产品或技术研发的龙头企业以及新能源领域为主。
金融科技专家、阿里云MVP马超在接受《证券日报》记者采访时表示,站在投资者的角度,可以先对碳中和产业进行整体调研,同时跟进国家对于“30·60目标”的具体落地方案与计划,提升认知水平以把握未来巨大的投资机会。
“我个人比较看好风电、光伏等绿色能源及对于节能减排有奇效的云计算产业。”马超说。
同样看好风电和光伏产业的投资者孙先生也表达了自己看法。“我认为碳中和是未来的宏伟目标,需要国家、企业的投入和全社会的关注。我关注碳中和概念,尤其是主流龙头,在适当的时机、价格介入,中长期持有。”
除了新能源以外,新材料也受到了不少投资者的关注。铜陵学院经济学副教授芮训媛表示,个人倾向于投资新型材料,降解包装等领域。中企资本联盟主席杜猛表示,未来,随着以纸代塑成趋势,无菌纸包装材料将成为食品饮料行业的主流,个人认为投资食品饮料包装新材料是方向。云南某投资公司经理李志表示,消费生活方面关注纸类公司,因为在限塑令等政策影响下,塑料制品将陆续被纸制品替代。
此外,据《证券日报》记者了解,大部分受访者对于所投资标的的研发态度十分关注。
周锡冰表示,在投资方面,个人倾向投资在一些专业化集中度较高的企业上,尤其是研发投入较高的企业。
海南省绿色金融研究院管理委员会主任尤毅在接受《证券日报》记者采访时表示,目前资本市场对绿色产业的关注范围比较广泛,如可再生能源方面的风电、光伏、海洋能、氢能等,工业方面的智能制造、新能源汽车以及生产易回收可降解材料的材料化工行业,一些涉及民生的环保企业如垃圾发电、垃圾处理、水生产与污水处理、公共交通等有望借助REITs实现上市。(李正 贾丽 郭冀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