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发改委日前发布《产业结构调整指导目录(2019年本,征求意见稿)》,将“虚拟货币‘挖矿’活动(比特币等虚拟货币的生产过程)”列为淘汰类产业。
挖矿早已形成完整产业链
所谓“挖矿”,就是利用计算机进行特定运算,以获取比特币等虚拟货币的过程。挖矿的人即矿工,他们用计算机运算进行“记账”,维持比特币这一系统运行,而比特币就是对于他们这一维护工作的奖赏。值得注意的是,记账的权利是需要各方来“抢”的,计算机的运算能力越强,获得记账奖励的概率就越高。这也就为挖矿产业的形成创造条件。
有人说,不就是挖矿吗,至于上升到产业高度吗?
实际上,挖矿早已形成一条完整的产业链。从芯片设计制造,到矿机生产销售,再到矿池和矿场的运维,这条产业链上下游人满为患。
先看上游,之前提到矿工获取虚拟货币的数量,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计算机的总体性能,也就是运算能力。挖矿实际是一个算力比拼的过程,拥有较多算力的人挖到虚拟货币奖励的概率越高。过去,用普通个人电脑就能轻松挖矿,但随着参与的人越来越多,用普通计算机挖到虚拟货币的概率越来越小。很快,专门为挖矿设计的计算机横空出世,目前根据底层区块链的加密算法而研发的ASIC芯片矿机在市场中处于主流地位。
再看下游,个人电脑已很难挖矿,单个矿机也势单力薄。为提高效率,矿工开始把一堆矿机集中起来挖矿,这就是矿场。矿场主一般需要支出矿机维护费用、场地租赁费用和电费支出,而国内矿场一般分布在四川、云南、贵州、内蒙古等地,因为这些地方的电费更便宜。此外,没钱建矿场,怎么办?又一种新模式出现,有人通过技术协议将地理位置上分布在不同地区的矿机算力合并,整合区块链网络中的零散算力进行挖矿,收益共享,并收取一定托管费用。
虚拟货币未得到官方认可
产业链非常成熟,三家生产矿机的厂商甚至动起上市的念头。近来,比特大陆、亿邦国际、嘉楠耘智这三大矿机巨头纷纷赴香港IPO,结果全军覆没。原因很简单,他们的主营业务都是矿机,受虚拟货币市价波动影响太大,尽管他们宣称将开拓人工智能等业务,但没有受到港交所的青睐。港交所总裁李小加表示:“对于IPO,港交所的核心原则是上市适应性。拟上市公司向投资者介绍的业务模式是否适合上市?比如,公司过去通过A业务赚了几十亿美元,但突然说将来要做B业务,还没有任何业绩。或者说B业务模式更好,那我就觉得当初你拿来上市的A业务模式没有持续性。此外,一些业务之前处于监管空白区,发展很快,慢慢地被纳入监管,这个业务还能赚钱吗?”
现在看来,这个钱还真不好赚。业内人士称,发改委此次要淘汰这一产业,主要是响应之前对于虚拟货币的监管要求。ICO(首次币发行)已在国内被归类为非法集资活动,虚拟货币也没有得到官方认可。之前监管就要求地方政府采取与电价、土地使用、税收和环境保护相关的措施来指导比特币矿工退出业务。不仅如此,由于近来虚拟货币市场行情不佳,挖矿市场远不如过去红火,亏损时有发生。从监管和市场大势来看,这一行业的发展前景堪忧。再者,从社会角度看,主流观点认为挖矿对于硬件资源和电力资源是种浪费。技术存在的意义是为提高效率,挖矿则没有对任何社会行为产生正面影响,为了挖矿把全世界大量的运算能力运用到一个虚拟货币系统上,对社会发展毫无益处。有研究显示,目前比特币每年消耗电量超过20亿瓦,几乎相当于全球电量的0.5%。但也有从业者称,挖矿耗费的硬件和电力,都是个人自愿购买,不少矿场消耗的都是偏远地区的电力,与其让这些电厂多余的电力浪费,不如通过挖矿产生收益。
发改委此文一出,可以预见地方政府会更重视产业政策方向,对挖矿产业进行抑制。之前到处去偏远地区获取低廉电费的国内矿场,或许会慢慢消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