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我国经济实现了6.6%的增速。2018年,外部环境和内部条件的变化使得我国经济承受较大的下行压力。在外部,世界经济虽然在总体上保持了扩张势头,但其背后却是不断加剧的分化调整和愈演愈烈的动荡摩擦。在内部,为了解决长期积累的结构性矛盾,我国加速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在此过程中各种内生的矛盾、挑战和困难不断显露。面对多种矛盾和压力,我国经济依然能够实现6.6%的增速,这实属来之不易。在全球前五大经济体中,我国的经济增速是最高的。在全球主要发达经济体以及新兴市场和发展中经济体中,我国的经济增速也仅次于印度。
在我国经济实现既定增长目标的同时,经济质量持续改善,需求和供给两方面均出现了可持续的积极变化。从需求方面看。2018年,全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9%,较2017年下降1.2个百分点。但是,最终消费支出对经济增长的拉动率高达5.03个百分点,这是2012年以来的最大值。全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的增速下降与最终消费对经济增长的拉动率上升形成了鲜明反差。这在很大程度上是因为旅游、文化、信息、教育和医疗保健等服务性消费支出没有纳入社会零售品销售总额的统计口径。在我国居民消费持续转型和升级的过程中,服务性消费支出的增速高于实物消费的增速。2018年,服务性消费支出占居民消费支出的比重达到44.2%,比2017提升1.6个百分点。这意味着我国消费转型和升级的效果开始显露,消费结构的持续转型和改善使得消费增长更具稳定性和可持续性。
2018年,全国固定投资增长5.9%,增速比2017年回落1.3个百分点。但是,在减税降费、定向降准、促进民间投资、提振企业信心、加大基础设施领域补短板力度和培育壮大新动能等一系列稳投资政策的推动下,我国逐步扭转了投资增速下滑的趋势,投资结构得到进一步完善,投资增长的内生动力不断增强。民间投资持续向好,全年累计增长8.7%,增速比2017年提高2.7个百分点,高于全部投资2.8个百分点,高于国有控股投资6.8个百分点。高技术产业投资增长14.9%,增速比全部投资高9个百分点。其中,医疗仪器设备及仪器仪表制造业投资增长20%,电子及通信设备制造业投资增长21.5%,电子商务服务业投资增长95.5%,环境监测及治理服务业投资增长39.7%,科技成果转化服务业投资增长36.7%。基础设施、农业农村、民生等短板领域投资增长趋稳。基础设施投资增长3.8%,增速虽比年初明显回落,但四季度趋稳回升;涉农领域投资增长19.8%,增速比全部投资高13.9个百分点;社会领域投资增长11.9%,增速高于全部投资6个百分点。
从供给方面看。服务业继续发挥经济增长“稳定器”的作用。2018年,服务业占GDP的比重为52.2%,比2017年提高0.3个百分点;服务业增加值增长7.6%,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为59.7%,拉动经济增长3.9个百分点。同时,服务业的内部结构不断优化,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逐步成为服务业发展的新引擎。特别是信息传输、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租赁和商务服务等新兴服务业的迅猛增长,以及旅游、文化、体育、健康、养老等“幸福产业”的蓬勃发展。制造业增加值同比实际增长6.2%,增速比2017年下降0.8个百分点。但是,制造业发展的新动能快速成长。高技术制造业增长11.7%,增速高于规模以上工业5.5个百分点;战略性新兴产业增长8.9%,增速高于全部规模以上工业2.7个百分点;装备制造业增长8.1%,增速高于规模以上工业1.9个百分点;铁路客车、微波终端机、新能源汽车、生物基化学纤维、智能电视、锂离子电池和集成电路等新兴工业产品均保持快速增速。
综合我国经济需求和供给两个方面的积极变化,既可以看出我国经济质量的改善,也能够看到我国经济增长稳定性的提高和内生动力的增强。消费是总需求中稳定性最高的一部分,消费结构的转型与改善、消费在总需求中占比的提升以及消费对经济增长贡献的提高,都有助于进一步提高我国未来经济增长的稳定性。无论是投资快速增长的领域、还是供给能力快速增长的领域,都符合我国的产业发展方向、创新驱动型高质量发展战略以及消费转型升级方向,不仅能否得到政策的有力支持,更能够得到市场需求力量的持续支撑,具有可持续的内生增长动力。这意味着,随着我国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扎实推进,已经在国内消费、投资和产业之间形成较为明显的良性互动,我国经济增长的内生动力得到强化。
展望未来,外部的国际环境依然复杂严峻,内部长期积累的结构性矛盾和压力仍需进一步释放。根本的应对之策是顺应我国内生的改革和开放需求,沿着既定路径稳步地将各种改革开放政策和措施落到实处。坚定不移地推进和落实既定的深化改革战略,完善创新驱动型高质量发展战略的制度框架和微观基础,以此促进经济增长新旧动能的加速转换和经济增长内生动力机制的进一步强化。坚定不移地推进和落实既定的扩大开放战略,推动国内市场的扩大和升级,进一步降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