号称“让满意成为习惯”的首汽约车,近日却遭到了来自用户和司机的双重投诉。
4月15日,有用户向《证券日报》记者表示,其使用同一部手机、不同手机号登录首汽约车App发现,虽然两个账号都是“白银用户”,但在同一时间打车,在出发地和目的地完全相同的情况下,系统显示的预估价格却不同,高峰期的打车价格有30元左右的差异,非高峰期也有10元左右差异,且两个账号的界面也不相同。
以高端品质著称的首汽约车,还能继续获得用户认可吗?
飘点定位之说被指是让司机背锅
据报道,一位用户在北京首都机场用首汽约车App约车成功后,发现网约车距离自己竟有22.4公里,需要等候54分钟,而且系统提示“这是距离最近的网约车”
对此,首汽约车回应称,此笔订单产生过远距离派单属于违反机制反常现象,首汽约车已对该笔订单进行排查。初步调查为“有司机使用不法软硬件进行飘点定位,以谋取虚假里程方面的额外收入或机场绑单的便利性。”
对于这一解释,上述用户认为,“这是让司机来背锅,因为司机也抱怨曾经两次被派这么远的单子了。”
北方工业大学汽车产业创新研究中心主任纪雪洪在接受《证券日报》记者采访时表示,“个人认为出现过远派单的非正常现象,原因可能是平台软件定位功能存在问题,比如刷新的频率或者第三方软件与系统的融合,导致在更新和调度上存在问题。有司机使用不法软硬件进行飘点定位也是有可能的,但这个情况比较少,总体而言,还是平台系统软件的管理有待进一步完善。”
那么,若是有司机使用不法软硬件进行飘点定位,平台是否就真的束手无策?一家头部网约车公司高层对《证券日报》记者表示:“只要企业愿意提升技术水平,肯下成本,是可以阻拦这种行为的。”
有用户称遭遇平台“杀熟”
一位黑金卡用户曾反映首汽约车涉嫌“杀熟”。譬如,他使用微信支付车费仅需要90元,而如果选择使用充值卡付费就是110元。“当然,当时充值的时候是每100元优惠5元,可是这么一算,根本没有什么优惠,甚至车费更多。”
除了黑金卡用户涉嫌被“杀熟”,有持白银卡的用户也遇到了类似的情况。
一位用户对《证券日报》记者表示,自己在4月14日14时30分左右打车回家,使用同一部手机,分别以联通和移动的手机号进行了登录操作,虽然都是“白银用户”,但在出发地和目的地完全相同的情况下,预估价格出现了10元的差异。4月15日9时上班高峰期,该用户又尝试以上述两个账号分别打车,发现这一次预估价格相差30元。值得注意的是,在其联通手机号所绑定的账号中,界面显示便宜的车型叫做“舒适特惠”,而移动手机号所绑定的账号页面里,压根没有这个界面。该用户又用其他手机号注册了一个新账号打车,发现价格能便宜30元左右。
“平台会对用户进行分层,判定用户是活跃用户、流失用户还是新用户,给出不同的优惠。从技术上来讲,可以实现分人群、分地域、分时段的定价机制。”上述头部网约车公司高层表示,“如果你是一个活跃用户,平台肯定不会在你身上过多投入,而会把有限的成本投入到更多的流失用户或新用户身上,以达到用户量的累积增长。”
而据国家市场监督管理总局网站消息,4月13日,市场监管总局会同中央网信办、税务总局召开互联网平台企业行政指导会。会议指出,强迫实施“二选一”、滥用市场支配地位、实施“掐尖并购”、烧钱抢占“社区团购”市场、实施“大数据杀熟”、漠视假冒伪劣、信息泄露以及实施涉税违法行为等问题必须严肃整治。
从自营向承包转变究竟是福是祸?
资料显示,首汽约车自2015年9月份上线以来,主打“高品质”出行服务。但在2019年4月份,首汽约车改变自营模式,全面转向承包制。首汽约车CEO高捷称之为“谨慎放开”,认为其作用显著。他坦言,这让首汽约车进入了“非常快速”的发展阶段,触达更广阔的中低端市场。
纪雪洪对记者表示:“承包制相对自营模式可以增加首汽约车的司机数量,提升运力,因为现在网约车的瓶颈主要还是在司机端,专职司机的数量尤其有限。随着近几年的发展,网约车司机的收入和劳动强度相对来讲已经达到了一个平衡,很难吸引更多人加入到司机队伍中。而用户端的需求还很旺盛,如果司机端响应不够,就会导致平台流失用户。”
尽管由直营转加盟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首汽约车的运营成本,并提升整体运力,但却是以牺牲服务质量、触碰网约车合规机制为代价换来的。这也是令首汽约车由精品化逐渐沦为大众化的拐点。
今年3月份,首汽约车运营主体首约科技(北京)有限公司(简称首约科技)在北京产权交易所披露的融资消息引发关注。高捷在接受媒体采访时透露,公司将在完成本轮融资后,寻求上市。与融资消息一起公布的还有公司近几年的业绩。
资料显示,2017年-2019年以及2021年前两个月,首约科技营业收入分别为12.72亿元、29.01亿元、64.51亿元、4.78亿元,净利润分别为-24.41亿元、-35.98亿元、-30.2亿元、-0.98亿元,3年累计亏损90亿元。
2017年-2019年,首约科技资产总额分别为4.44亿元、4.63亿元、3.46亿元,负债总额分别为30.83亿元、62.31亿元、90.98亿元,所有者权益分别为-26.38亿元、-57.68亿元、-87.51亿元。而截至今年2月底,首约科技负债已增至104.37亿元,资产则从2017年的4.44亿元下降至2.17亿元,债务负担进一步加重。
对于“首汽约车未来将如何加大技术和运营管理方面的投入?”“在稳定运力品质的同时,如何服务好用户并实现盈利?”“是否对用户在操作界面和价格上做出了区别对待?”等问题,《证券日报》记者联系了首汽约车相关人士,但截至发稿,并没有得到回复。(许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