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募基金大发展,行业规模超过23万亿,产品数量超过8000只。作为行业的中流砥柱,基金经理队伍也在不断地“吐旧纳新”。
数据显示,今年以来,全行业共有442位新人走上基金经理岗位,相比去年同期增加30%。
整体来看,新基金经理“走马上任”可归纳为以下几种情况:一是从成立门槛较低的发起式基金做起,逐渐积累过往业绩记录;二是与老基金经理合管,采取以老带新的模式;三是接手公司内部部分规模较小且业绩记录一般的基金,以期通过未来业绩带动基金规模增长。
今年以来新任基金经理人数
超过400位
目前,公募基金产品数量超过8000只,远超沪深两市上市公司的数量。大量的产品需要管理人才,行业对于投研人员的需求持续提升。
据Wind数据统计,截至9月11日,今年以来新任基金经理共有442人之多,去年同期新上任基金经理数量仅为339人,同比增幅超过30%。
大型基金公司由于产品数量增加较多,人才的需求也相对较大,嘉实、鹏华、广发、华夏、南方等多家头部基金公司今年以来新任基金经理数量都超过10人。嘉实基金今年以来新任基金经理人数多达15人,无论指数、固收还是权益条线的基金经理队伍都在扩容。
在一位基金公司人士看来,基金经理的新老更迭一直都在发生。公募基金行业蓬勃发展,每年都有大量的新人走上投研岗位,成为基金经理的储备资源。而成熟基金经理的产品增聘和新产品发售,会为新手提供掌管产品的机会。“这对行业来说,也是人才培养和储备机制运作良好的表现。”
好买基金研究中心总监曾令华表示,管基金的新人变多,但全行业基金经理总的管理时间仍然在增长,平均管理年限并未下降。
同泰基金投资总监杨喆认为,今年的市场风格转换,抱团股逐渐瓦解,市场热情集中在中小盘的成长企业,对大资金量的基金不是特别友好。管理规模较大的基金经理,在股票交易时会产生一定的冲击成本,很难获取短期行业轮动的收益。较大的资金量被流动性所限,在参与市值较小公司的投资机会时受到一定的束缚。同时,市场中一批基金经理进入快速成长阶段,尤其是在抱团股瓦解的情况下,市场会更青睐管理规模适中的中生代基金经理。
顶流基金“增聘”、接管迷你基金等现象同时发生
今年以来,一些新的现象也为业内关注。部分“顶流”基金经理独自管理多年的明星基金开始增聘基金经理合管,例如,交银施罗德基金经理杨浩管理的交银施罗德新生活力和交银施罗德内核驱动分别增聘田彧龙和封晴为基金经理,共同管理。同时,基金公司开始分配“顶流”基金经理接管“迷你基金”,希望通过基金经理的投资能力抢救一些濒临清盘的迷你基金。例如,诺安基金蔡嵩松今年5月22日接管了诺安创新驱动基金,该基金二季度末规模仅有6314万元;华安基金刘畅畅8月开始接管华安安华基金,这只基金二季度末的规模不足2000万元。
“基金经理的历史业绩对公募产品的销售有很大的影响力。缺乏历史业绩的新生代基金经理很难获得投资者认可。“顶流”与新生代基金经理共同管理,是为这些新生代基金经理提供实际操作机会、积累历史业绩及市场认知度的有效途径。”上海一位基金经理说。
北京一位基金经理表示,基金经理“新老搭配”对基金投资管理的影响不好判断。“搭配的模式可能是分仓,也可能是共同决策。是否有正向贡献,还要看实际的数据。”
也有业内人士指出,今年市场的波动加大,投资机会层出不穷。新老搭配在稳定组合已有特征的基础上能够更有效地捕捉新的投资机会,有助于收益率的提升。
除此之外,公募基金投研体系整体强化“有上有下”机制,基金经理转岗“回炉”做研究员也成为今年一个比较突出的现象。
公告显示,8月10日,北信瑞丰现金添利发布调整基金经理的公告,董鎏洋卸任基金经理,从事研究工作。
同日,鑫元基金发布公告,鑫元安硕债券基金的原基金经理王海燕离任,转任研究员,另一位基金经理郭卉独立管理该只基金。事实上,4月份开始,因公司业务调整,王海燕已陆续卸任多只基金的基金经理,之后卸任公司固收总监一职,近期转任研究员。
在一位基金公司人士看来,从研究员到行业专家再到基金经理,是一条相对主流的投研人才职业发展路径。但每个人的能力禀赋都存在差异,研究和投资也有差异,擅长研究的人不一定能做好投资。
曾令华表示,基金经理转任研究员的情况也曾出现过,在他看来,“能上能下”的机制很不错,而且,优秀研究员的薪酬应当不低于基金经理。
“基金经理转任研究员,一定是经过了对自身能力的审慎评估,选择了最适合自己的道路。”上海一位基金经理说。(陆慧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