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要闻 金融 物流 汽车 国企 财经 公司 环保 能源

您的位置:首页 > 金融 >

首个个人碳账户来了!试水“个人碳账户” 银行有何意图

来源:城市金融报    编审:    发布时间:2022-03-23 09:31:40

日前,中信银行宣布,面向个人用户推出的“中信碳账户”内测版上线,并公开邀请千名用户参与测试体验。据了解,这是首个由国内银行主导推出的个人碳账户。据了解,除中信银行外,已有多家银行在碳账户方面进行探索。个人碳账户建立对银行有哪些好处?要获得用户真正认可,并吸引其持续参与,银行还有哪些路要走?

近日,中信银行宣布,面向个人用户推出的“中信碳账户”内测版上线,引起业内广泛关注。据了解,目前,已有多家银行“试水”建立个人和企业碳账户,并推出特色产品和服务。

探索建立碳账户

据中信银行介绍,“中信碳账户”内测版依托中信银行信用卡“动卡空间”App开发构建,通过用户授权自动采集个人在不同生活场景下的低碳行为数据,并通过科学计量方法累计个人碳减排量。首批体验者登录App,即可在线开通个人碳账户,获取关联个人碳减排量,并可对碳账户的内测版功能提供优化建议。

中信银行相关负责人表示,目前内测版已经上线生活缴费网上办理(含水费、电费、燃气费等)、申请电子信用卡、开通电子账单等低碳行为的碳减排量核算。公开版即将上线,还将包含绿色出行、二手回收等更丰富的绿色低碳生活场景。

根据内测者提供的信息来看,中信银行上线的“碳账户”与支付宝“蚂蚁森林”颇为类似,均采取通过减碳行为进而积累“绿色能量”,最终通过积累的能量获取一定权益。

“相比蚂蚁森林,中信银行的碳账户在积累能量后,不仅能够参与公益事业,也可以选择兑换专属礼品,感觉似乎更为实际及具有激励性。”某位内测用户表示。

实际上,在“双碳”目标和一系列政策的指引下,不少银行已在建立碳账户体系方面展开探索。不久前,建设银行向北京金融科技创新监管工具实施工作组申报了“基于‘碳账本’的个人金融服务”。据悉,“碳账本”是建行利用大数据技术,在获得客户授权的前提下,将内部数据(如手机银行生活缴费、TC缴费等)和行外碳减排行为数据(如乘车次数、线上办理政务业务次数等)进行可信共享,确保各方原始数据不出城,为计量客户碳减静贡献度提供多维度数据支撑。

今年1月份,山东日照银行在政府指导下搭建并上线了“个人碳账户平台”,截至2月末,日照银行已发放个人碳积分近1亿分,预计年末将开通个人碳账户30万户,年减少碳排放10吨。

早在去年11月,浦发银行就推出了适用于企业和个人的碳账户体系。据浦发银行介绍,依托该体系,银行一方面将识别企业和个人的碳排放情况,为所有减碳、固碳的企业和个人提供差异化的快速结算、更便宜的资金、更灵活的服务;另一方面,也将为客户提供更多与绿色消费、信贷等挂钩的权益。

中央财经大学证券期货研究所研究员、内蒙古银行研究发展部总经理杨海平表示,首先,碳账户是商业银行金融业务碳减排核算可操作、可计量、可验证方面的重要探索,是绿色低碳银行打造的重要切入点。其次,碳账户是商业银行引导个人客户绿色低碳生活,引导企业客户绿色低碳转型的重要切入点。最后,碳账户与一定的权益挂钩,利用碳账户可以吸引客户将相关的业务向开立碳账户的银行归集,是商业银行营销客户的重要切入点。

中国投资协会咨询委绿创中心副主任郭海飞认为,个人碳账户的建立,有助于提高民众节能降碳意识,倡导培养绿色低碳生活方式。企业碳账户的建立,可以实时监测企业能耗和碳排放情况,不仅可以帮助企业找到减排点和优化点,还能为其锚定行业坐标,改善企业用能结构,同时享受与碳账户配套的金融支持政策,贷款额度提升,贷款利率优惠等。

面临的挑战

近年来,许多银行大力推动绿色金融发展,助力全社会碳减排。然而,商业银行也有着盈利及自身发展需求,那么如何看待“碳账户”的实际意义?

“从目的来看,银行推出与蚂蚁森林效果相似的‘碳账户’,能够起到活跃存量用户,特别是大量休眠或半休眠用户的目的。”冰鉴科技研究院高级研究员王诗强表示,通过这类活动,可以增加用户登录银行App的频次,有利于银行开展营销。

不过,王诗强认为,此类活动看似简单,但实际投入成本并不低,否则将很难获得用户真正的认可,并吸引其持续参与。“怎么吸引用户使用碳账户,是金融机构首先需思考的问题”。

此外,要建立一整套个人和企业碳账户体系,银行仍要提供相应的配套措施,包括制度的配套、产品的配套,以及保障条件的配套。

杨海平表示,制度的配套,是指相关机构需要以制度性文件确定匹配哪些权益,例如贷款额度、利率定价、绿色通道等;产品的配套是指与碳账户有关的产品创新,例如有的银行推出的碳减排贷款;保障条件的配套是指数据的收集以及IT系统的开发等。

郭海飞认为,目前,碳账户最大的瓶颈还是如何确保碳账户碳排放数据监测与测算的科学性和真实性,碳账户的核算标准尚未统一,评价应用规则不够完善;部分企业没有在线能耗监测系统,数据不能自动采集,需人工线下填报,导致数据的科学性和真实性存疑;数据归集仍存在一定制度与技术难度,同时需要防止个人隐私信息的泄露与滥用。

“试水”个人碳账户,最终要瞄向构建全社会的碳账户体系。今年全国两会上,全国人大代表、全国工商联副主席、TCL创始人李东生建议,由国家环保部门牵头,逐步建立统一的全国城乡居民碳排放计量账户;制定相关激励政策,倡导全民参与,提高全民绿色消费意识。

郭海飞认为,对于这一目标,未来还需要加强传统企业的数字化转型,提升实时监测统计能力和水平。“数字化转型意味着软硬件设施系统的建设,这需要金融机构的金融支持。没有资金的支持,碳账户也无法落地生根。”郭海飞称。(于 晗)

标签: 首个个人碳账户 个人碳账户 银行有何意图 中信碳账户

精彩推送

最火资讯

Copyright @2008-2018 名企时报网 版权所有
本站点信息未经允许不得复制或镜像 联系邮箱:9 9 2 5 8 3 5@qq.com
豫ICP备2020035338号-4 营业执照公示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