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唯一能阻挡新能源汽车市场推广的就是我们铺设充电基础设施的速度。”这是蔚来汽车创始人、董事长、CEO李斌的最新观点,也在一定程度上说明充电基础设施对新能源汽车行业发展的重要性。日前,中国电动汽车充电基础设施促进联盟(以下简称“充电联盟”)在京发布了《2020-2021年度中国充电基础设施发展报告》(以下简称《报告》)。《报告》显示,“十三五”期间,我国充换电基础设施网络覆盖全国主要省市(超过450个城市),覆盖率超过90%;政策扶持力度进一步加强,全国大部分省份已经出台充电基础设施奖补政策,并取得了一定的成效;充电运营商积极探索新的商业模式,市场领域进一步细分、参与主体涉及领域更多,且收入来源多样化。充电基础设施产业将如何迎接新挑战、把握新机遇成为“十四五”期间的新主题,下一步充电基础设施产业将加速充电桩与通信技术、云计算、智能电网、车联网等技术有机的融合,利用新的技术来提升基础设施的利用率,从而提升充电桩行业的盈利能力。
♦充电规模继续保持世界首位
《报告》显示,2020年,我国新能源汽车销售136.7万辆,同比增长10.9%,新能源汽车保有量超过500万辆,保有量占全球的50%以上。充电基础设施建设规模持续高速增长,截止2020年12月底,公共充电桩保有数量79.8万个,私人充电桩数量87.4万个,规模持续保持世界首位。在碳排放目标以及新基建的激励下,充电基础设施有望开始新一轮的高速增长。
我国公共充电桩区域集中度较高,主要分布在东部沿海等经济发达地区,伴随着部分城市限购政策等多种因素共同作用下促进了新能源汽车市场和公共充电运营市场的繁荣。上海、北京、江苏和浙江的公共充电桩保有量均超过5万台,公共充电桩保有量超一万台的十八个省份占比达92.4%。2020年,主要省份公共充电桩都有一定数量的增加。公共充电桩在东部沿海等经济发达企业的集中与这些地区新能源汽车数量较多相契合。地域集中的同时,公共充电运营集中度也较高。2020年,前三大充电运营商占比达到68.28%,前十大运营商占比达91.69% 。
2020年,我国公共充电桩累计实现充电70.57 亿kWh,在疫情影响下仍然接近上一年充电电量。其中,2020年2月,全国充电电量仅为1.72亿kWh,但随着疫情逐渐得到控制,3月~9月全国充电电量呈现快速上涨趋势。尤其是随着私人消费者的增多,用电量增多是必然。
数据显示,截至2020年底,联盟内成员单位总计上报换电站555座。目前国内主要的换电设施运营商有奥动、蔚来和杭州伯坦三家,三家分别运营286座、175座和94座换电站。相对于电动汽车充电,电动汽车换电模式还处于起步阶段。
♦充电设施的产业生态将不断扩展
在充电基础设施的发展过程中,政策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报告》显示,“十三五”期间,我国已经形成了“中央政策指导,地方配套实施细则”的推进体系。《报告》特别提出,在未来充电基础设施的发展过程中要,加大奖补力度、扩大奖补范围、增加奖励项目、优化手续,完善监督机制。
2018年以来,我国电动汽车市场快速发展,技术水平逐步提高,大功率充电、小功率直流充电、电动汽车与电网互动、无线充电等技术逐渐成熟。2020年度,充电基础设施标准的制修订力度加大,加强了充电设施计划项目的管理,制修订计划项目推进整体有序。2020年度共发布标准12项。《报告》认为,充电基础设施商业模式的演进主要体现在:一是参与主体多样化;二是市场领域更加细分;三是收入来源多渠道化。电动汽车的多类型推广催生不同充电服务模式,且随着用户需求以及多产业融合的演进,商业模式也不断创新。信息互联互通是为充电用户提供便利服务,增强充电体验服务的重要基础,也是为政府提供数据服务的基本保障。随着充电网络的迅速发展,第三方充电运营平台打破运营商、地域等限制,在一定程度上实现了部分规模充电设施互联互通。
《报告》特别提出,安全性是电动汽车和充电设施产业健康发展的前提。影响充电设施安全的影响因素众多,可以总结为充电过程中的充电安全、充电设施本体的设备安全、充电设施周边环境相关的安全几大方面。主要通过建立安全管理制度、设备标准化改造、建立安全预警体系降低安全隐患。
面向未来充电基础设施的发展,《节能与新能源汽车技术路线图2.0》提出,全面构建低碳化、网络化、智能化、便捷化、共享化的充电基础设施产业发展生态,实现充电设施网络与新能源汽车产业的协调发展,建立布局合理、集约高效、绿色安全和性能优异的充电基础设施网络的目标。《报告》称,随着新能源汽车的智能网联化、充电设施+车联网的深入发展,充电设施链接着新能源汽车与智慧电网,充电设施的产业生态将扩展到汽车服务、能源供给以及车网双向互动等领域。(王金玉 文/摄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