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去年年末开始,关于“今年五一小长假极有可能只放一天”的消息就在许多人心中沉郁了好几个月,直到国务院近日发布的一则消息,让人不禁眼前一亮:放假安排重新调整后,五一假期迎来了4天连休的小长假模式!
心花怒放的人们掐指一算:这4天假期中包含了一个原本的周六,另外从前后两个周末里各调休了1天假期,算来算去,其实五一不增不减,仍旧只休1天。但从原本波澜不惊的1天“凑”成了现在这样一个可短游、可长憩、可安顿身心的4天小长假,足以让人们充满期待并马上行动起来:据相关票务网站平台数据显示,放假消息发布的1小时内,国际航线机票搜索量上涨达10倍,酒店房价秒涨1成多;资本市场也表现强烈,受五一假期延长消息刺激,旅游板块集体走高;各大自媒体平台甚至飞速诞生了一个生机勃勃的流行梗——“假来钱去”,指突如其来的放假消息一公布,人们迅速预订机票和酒店,纵然旅行费用短期飞涨,也冲淡不了内心的喜悦。
之所以有关放假的消息总是能够成为公众关注的热点,连这“凑”出来的小长假都能让人们甘之如饴,足以反映了公众对于连休假期“干渴”的期待。继五一黄金周取消以后,每年的十一黄金周和春节长假来临都能引发极大的关注,连清明、端午、中秋等小长假也能引发公众讨论的一波波小热潮,这也从深层次反映出,我国现阶段民众生活水平的不断提升。而衡量高质量生活水平的有效参数,从以往的住房、医疗、教育等刚需指标,逐渐转化为“休假”这一与生活质量密切相关的人性化指标,这也是国民幸福指数最直观的显现与飞跃。
在2019年全国两会上,有记者向李克强总理提问:“今年五一还会放小长假吗?”得到的答复审慎而积极:“我们会让有关部门抓紧研究,充分听取大家的意见。”而现在4天五一小长假的迅速落地,无疑是对公众期待的最好回应。从民心所盼到政策出台,响应快速,充分彰显了“民意”是政府工作调整与改进的航标。这次小长假的出台过程,作为政策落实和公众互动的良性典范,值得我们大力点赞。
“能不能休,休几天”,只是社会构建良性休假制度的开端,如何保障民众休假质量的稳步提升,对政府的统筹治理能力提出了一系列更为复杂的考验:如何合理解决企业用工和民众休假之间的矛盾?如何保障居民出行、餐饮、交通、住宿等方面激增的需求?如何大力整治并缓解高速公路、旅游景区节假日拥堵等现状?休假事宜,在一定程度上,是为了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的期望,也能帮助管理部门集思广益、完善职能。无论是调整时间的长短,还是提供更多出行方式的选择,以及解决旅途中遇到的矛盾难题,每一位公民已经参与其中,并逐渐发挥出了自己的能量。从这个角度上说,出现反映强烈的意见,并不一定就是矛盾的体现,反而是进步发展的动力。
民之所望,政之所向,为假期合理扩容,已成为近年来两会提案中越来越强劲的呼声:恢复五一黄金周、在有条件的地区探索实施每周“2.5天小长假”等提案一度吸引人们的眼球。但仍有部分群体目前的休假权利亟需得到保障,扫清假期落地障碍,让产假、独生子女护理假等极具针对性的假期能够切实地为民众所享受,合理安排各个假期背后社会成本的承担和分摊,在政府、企业和个人之间构建起一个公平、畅通的机制体制,才是将假期政策细化、将措施同步落实的更具体应对。
短暂休止,是疲惫身心的一场安然喘息,民众对假期自由度的呼唤,早已不满足于在固定的时间内进行有限的选择。有专家建议,通过分时休假,错峰出行,由民众在每年固定的休假天数中,自行选择休假时间,一是有效缓解各大景区和高速公路逢节必堵的“假期症候”,为民众探亲、出行打造一个更加轻松便捷的环境;二是更为弹性的放假策略更能人性化地满足不同人群的休假需求。同时,通过分时休假,能进一步刺激游客的出行意愿,同步促进旅游服务业开足马力,有效破解旺季和淡季发展不均的瓶颈,从而带动区域经济的协调发展。
今年五一小长假,预计全国将有1.5亿人次出行,小长假不“小”,它对社会整体统筹协调的影响同样深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