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岁的托尼的人生理想。
14岁的托尼在赛马场当学徒。
21岁左右的托尼获得的最好成绩是第三名,遂放弃赛马。
28岁的托尼当了出租车司机,结婚并有了孩子,业余时间进行着表演训练。
28岁的托尼当了出租车司机,结婚并有了孩子,业余时间进行着表演训练。
28岁的托尼当了出租车司机,结婚并有了孩子,业余时间进行着表演训练。
35岁的托尼带着女儿们骑马。
42岁的托尼因为出轨,婚姻出现问题。
49岁的托尼抵押了房子,在西班牙置业。
56岁的托尼仍在开出租车。
61岁的托尼登上大银幕,在《时间中的孩子》中跑龙套。
最后一季的节目里,托尼和家人们其乐融融。
【聚光灯】
新一季也是最后一季的英国版《人生七年》(63 UP)最近出炉,第一季里那些7岁的孩童已经老去,63岁时人生基本定型。拍摄者最初想把该纪录片拍成阶级固化的记录,然而这就像一场科学实验,科学家无法控制实验结果与预期相符,纪录片最后变成了忠实记录他们人生过程的存在。
起初一看,这部纪录片果然见证了逾越阶级藩篱的困难。出身于精英家庭的三个孩子约翰、安德鲁和查尔斯顺利读了法学院,约翰、安德鲁都成了律师,查尔斯21岁时退出拍摄,那时他已经进入了BBC做编辑工作。来自伦敦东区平民家庭的杰基、林恩和苏,以及托尼总体来说都没有进入到精英阶层,福利院的孤儿保罗和西蒙也是。除了尼克从农村孩子成为美国教授、尼尔人生从大落到大起,大部分人从哪个阶层来依旧待在哪个阶层。
但是要拿本纪录片来证实阶级固化,明显存在条件缺失。拍摄者的目的在于考量这些人能否改变出身,那么被观察者必须与拍摄者目标一致,把保持、攀升阶级地位作为人生主要目标,这个考量才有效。片中14个人各过各的生活,并未把阶级地位的改变当作人生主要奋斗目标,这个记录的结果只能证明英国的阶级藩篱存在,并且在人生中起作用,却无法证明它不能逾越。
所以,这部纪录片更大的意义是记录了一个人怎么一步一步成为了现在的自己,不同的解读方式能得出不同的答案。
原生家庭对人的一生影响巨大
以托尼为例,拍摄者迈克尔一度认为他会重蹈父亲的覆辙,要进监狱。托尼的父亲在酒吧里玩牌骗人为生,平均一两周要到监狱报到。托尼跟着他学会了赌博,去赛狗场赛狗。他喜欢打架、惹事,很早退学。从小想做骑师,但未能成功。人生走到这里,原生家庭似乎决定了人生。东区的孩子出个贝克汉姆,太难了,特例中的特例。
有时候在婚姻生活中原生家庭的影响更大。福利院的孤儿西蒙是黑人族裔的私生子,他在28岁时已经和第一任妻子生了5个孩子,35岁时离了婚,孩子归太太。父母抛弃了他,他离开了自己的孩子,这在精神分析上叫做强迫性重复,重复父母的行为,也是向父母抛弃他的行为认同。
原生家庭消极的影响在保罗和其他非精英家庭孩子的成长过程中也能看到。如果有心,还能看到非精英家庭里父母对孩子的积极影响,比如尼克。尼克在少年时代说喜欢物理和化学,他不愿意留在农场中。长大后他如愿以偿读了牛津大学物理系,后来去了美国做教授。前面的节目中,尼克曾说小时候父亲严格约束他读书是他考上名校的关键。
社会环境(经历)和个性特点起着关键作用
安德鲁说,7岁的孩子基本上是抚养的产物。年纪越是幼小,生活范围越是局限于家庭。7岁以后上学读书,社会环境的影响日益增加。青春期开始学习独立于家庭,个人对生活的选择对人生走向影响越来越大。
托尼后来并没有进监狱。放弃做骑师后,他开上了出租车,而且开出租车成为了他生命里的依靠。去西班牙投资失利后,他回来继续开出租车。28岁以后喜欢上了表演,至于挣钱养家,还是靠开出租车。
托尼的个性特点是生命力旺盛。做任何事,他乐在其中。到了63岁,真的以为他放弃了骑师的梦想吗?他养了马。我们忽然想起来,他当初要做骑师是因为喜欢马,现在他和他的马儿待在一起了。他的婚姻也有波折,出轨被抓包,不过63岁时他说依然爱着太太黛比。
对托尼人生的评价能折射出评价者的人生观。说他失败?评价者一定是世俗的事业成功论者,把拥有财富和社会地位作为衡量标准。换个角度,托尼简直是享受人生的范本,想做什么就去做。
另一个被拍摄的孩子西蒙,则折射出强迫性重复问题。他在42岁时就已经有了第二任太太,还有了儿子,这次婚姻质量很高。在太太的鼓励和支持下,又收养孤儿,做了寄养父母,他把童年父母搞砸的事情修复好了。爱能疗愈创伤,第二任太太的爱帮助西蒙摆脱了原生家庭的不良影响。
对于大多数人来说,家庭、社会环境以及自身努力在人生发展中起着主导作用,只不过在不同人的人生中,各部分所占比例不同。
外部环境要改变能改变的,接受不能改变的
一个人之所以走到现在是各方面综合影响的结果,对于人力不能控制的外部环境,托尼用行动做了最好的回答:接受它,继续向前走。
要怎样把握可控部分呢?事业上获得了一定成就的几个人中,约翰、安德鲁、查尔斯、尼克、布鲁斯的共同点并非是否来自精英家庭,而是都在很小的年纪找到了想要发展的事业,并且为之奋斗。但事业上发展得一般的保罗、西蒙、杰基年少时目标则比较模糊。
精英家庭的父母在子女职业选择上最大的优势是有自身经验可循,能够看到孩子的特点,给予孩子引导。普通家庭如果有尼克父亲的觉察力照样能助孩子一臂之力。非精英家庭有这个能力的父母比例可能小一些,但他们可以求助于专业的教育人士,对孩子加以积极关注,从而提高逆袭指数。
托尼旺盛的生命力一部分源自遗传,而他面对挫折和失败的态度是我们可以学到的:接受失败的事实,承认能力不足,放下它,继续寻找别的感兴趣的事情做(骑师到出租车司机),或者看看有什么折中的办法继续做原先的事情(骑马到养马)。
人生最大的财富是爱
虽然拍摄者的目标是阶级固化,观众却通过他们的成长过程发现人生的最大财富是爱。
拍摄对象走到63岁时,最能打动观众的不是他们获得了多大的事业成就。托尼看着他的马儿在阳光下打滚,闪着泪花说他还是爱着太太;导演问林恩一生事业平淡是否后悔,她噙着泪水说不悔此生,支撑这个回答显然与她找到了灵魂伴侣有关;观众在为尼克患上癌症而惋惜时,他和第二任太太优雅的背影却告诉我们生活还有甜蜜的一面;安德鲁的太太回答“是的,我依然爱他,如果你问的是这个的话”,这时又有多少观众还会在意安德鲁的事业走到了哪个层次?
布鲁斯是拥有与给予爱的佼佼者,他自幼拥有大爱的抱负,眼神非常平静、祥和,而且坚定。布鲁斯小时候想去非洲,提高那里的教育水平,长大后去了孟加拉国援教。细心的观众发现,布鲁斯的人生也很折腾,先在公立学校教书,之后去孟加拉国,后来又到公立学校。只不过比起托尼破坏后又重建的人生,他始终是在同一个领域里不断建设。对人类的大爱使他能够更好地掌控生命活力。
事业发展得比较好的尼克、安德鲁等人,他们都有着眼于人类整体利益(如环境改善)的终极理想,可见拥有个人的真爱是人生幸福的元素,为人类谋福利则是解决了温饱、得到了充足的爱之后,赋予人生价值和意义的必经之路。
□翠红(专栏作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