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家上市公司一年的研发费用只有5万元,你信吗?还真有。
近日,国发股份(600538.SH)发布2021年三季度业绩公告称,公司前三季度实现营业收入约3.05亿元,同比增长67.99%;实现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780.43万元,同比增长247.20%。
其中,国发股份前三季度研发费用同比大增22371.88%。不过,公司的研发费用仅511.06万元,2020年同期为2.28万元。而公司2020年全年也仅5.01万元。
而且,国发股份研发费用大增也是因为收购高盛生物带来的。
长江商报记者发现,国发股份2017年的研发人员有16人,2018年剩下5人,2019年和2020年仅剩一根独苗,其2020年月薪仅3628元。
不仅如此,上市19年,国发股份营业收入却在“原地踏步”,净利润合计亏损约4.8亿元。
销售费用远超研发费
国发股份经营的主要产业包括医药制造及医药流通产业、分子医学影像中心和肿瘤放疗中心及肿瘤远程医疗技术服务等。
值得一提的是,国发股份的中间体珍珠液的提取技术比较先进,其生产的“海宝”牌珍珠明目滴眼液已有20多年的历史,是广西名牌产品。
然而,国发股份的“技术创新”时至今日,却成了“吃老本”。
数据显示,2017年至2020年,国发股份的研发费用分别为94.92万元、25.03万元、7.56万元和5.01万元。研发费用逐年降低。
其中,2020年国发股份5.01万元研发费用中,有4.35万元为职工薪酬、5248.43元为物料消耗、405元为差旅费。
长江商报记者发现,国发股份2017年的研发人员有16人,2018年剩下5人,2019年和2020年仅剩一根独苗。
年报中并不能看出这名唯一的研发人员为同一人,但该研发人员2019年的薪酬还有6.68万元,月均有5564元,但到了2020年月均仅剩下3628元。
反观国发股份的销售费用,相比起来可谓“出手阔绰”。
2017年至2020年,国发股份的销售费用分别为3539.78万元、3463.94万元、2850.82万元和3003.65万元。
自身“造血”不足的国发股份,只得依赖收购扩大规模。
2020年,国发股份通过重大资产重组收购康贤通等持有的高盛生物99.9779%股权,交易总金额为3.56亿元,过户手续于2020年12月底完成。
2021年前三季度,国发股份研发费用猛增至511.06万元,同比大涨22371.88%。
不过,半年报中,国发股份介绍,公司研发费用主要是子公司高盛生物的研发投入,公司去年底收购高盛生物,本期将其利润表纳入利润表合并范围,研发费用同比变动较大。
热爱投资靠卖艺术品增收
同样是因为缺乏创新动力,国发股份的业绩表现一直“阴晴不定”。
国发股份2003年上市,较早踏足资本市场,彼时的营业收入达2.31亿元,2004年增至3.73亿元。
2007年,国发股份营业收到达到历史顶峰,为7.9亿元。此后,公司业绩大起大落,基本在5亿元左右摇摆。
2013年7月,南宁地产商彭韬和朱蓉娟夫妇入主国发股份,成为实控人,然而公司业绩并未发生根本性转变。
2016年至2018年,国发股份营业收入连续三年下滑,从4.55亿元降至2.25亿元。
2019年和2020年,国发股份营收稍有起色,分别为2.51亿元和2.68亿元。
由此,国发股份上市18年,公司营业收入却在“原地踏步”。
而且,从上市的第三年开始,国发股份的净利润基本处在“赚一年亏一年”“赚一年亏两年”的窘境。
其中,国发股份2008年和2009年分别亏损1.73亿元和1.38亿元,2011年和2012年分别亏损3904.18万元和1.1亿元,两度“披星戴帽”。
长江商报记者统计发现,上市18年,国发股份净利润合计亏损约4.8亿元。
国发股份发布2021年三季度业绩公告称,公司前三季度实现营业收入约3.05亿元,同比增长67.99%;实现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780.43万元,同比增长247.20%。
长江商报记者注意到,不爱搞研发的国发股份,却爱搞投资。
2020年年报显示,国发股份认缴华大共赢基金1亿元的基金份额,已于2020年8月25日如约全部实缴到位,为该基金最大的LP(有限合伙人)。
华大共赢基金的投资期已于2020年12月31日结束。截至2021年1月,华大共赢基金已陆续投资了包括高盛生物、华大智造、北海康成、杭州博日、仁迈生物、吐露港等15个项目,其投资的第一个项目——高盛生物已于2020年底成功退出;华大智造的科创板IPO申请于2020年12月7日获得上海证券交易所受理(已于2021年9月成功过会)。
国发股份表示,目前,该基金投资的项目运行良好。
而且,2020年12月,国发股份全资子公司国发思源(北京)文化传播有限公司委托广西正槌拍卖有限责任公司在南宁对其名下409件文化艺术品进行公开拍卖。拍卖成交价共计2287.7万元,成交净利润达1300多万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