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要闻 金融 物流 汽车 国企 财经 公司 环保 能源

您的位置:首页 > 区域经济 >

抒写记得住的乡愁

来源:解放军报    编审:    发布时间:2022-04-23 06:28:54

原标题:抒写记得住的乡愁

乡村是城市的根。我们的父辈、祖辈很可能都是从乡村里走出来的。可以说,乡村是中国的魂魄,承载着几代人的记忆,是我们共同的故乡。当我们在城市现代化的进程中阔步前行时,乡村的模样也日渐模糊。为了抒写中国乡村记忆,众多作家用笔记录下故乡的影子,汇编成书,便有了《我们的乡愁》(中国林业出版社)这部散文集。

该书所选文章皆在光明日报上刊发过。书中以乡愁为统领,以记忆中的故乡为切口,按照“农事”“风物”“故人”“生灵”“记趣”“舌尖”“乡俗”分为7个系列,以优美的文字,精致的绘图,融媒体配乐朗诵的形式,展现了各位作者记忆里的故乡,以及故乡历史与现代城市的对比。作品以小见大,以点带面,凸显我们在从“农业中国”向“城市中国”的自然变迁和风物相移,让我们在淡泊的文字、熟悉的场景中打捞乡愁。

我们一直怀念故乡,不仅因为它给了我们生命,更因为那里有我们血浓于水的亲人。比如《苇匠》中,寡言的父亲用织苇席手艺养活着一家人,即使手指被苇条扎得满是伤口,常年弯腰下蹲落下一身的病,但他从未放弃,只为让一家人生活得更好。《手工鞋》里,娘一年四季熬夜纳鞋,只为一家每人都有一双合脚的鞋穿。“正因为有了她不知疲倦的操劳,才成就了一家人的幸福”。为了给孩子做一顿可口的《腊八粥》,母亲从腊月初七晚上就开始忙碌,精拣豆子,细剥皮,认真清洗,细细切碎,一直熬到深夜。这一碗深藏浓情蜜意的粥寄托着母亲对儿女的爱,即使过了若干年,那藏在美好记忆中的粥香一如从前……有父母在,就有家在;有家在,我们就有归宿之感。

我们一直怀念故乡,不仅因为它哺育了我们成长,更是教会了我们为人处世的道理,助推了我们人生成功。比如《一犁新雨破春耕》,春雷响,万物长,庄稼人深谙春耕春种之道,也懂得“庄稼活儿使不得一点假,更偷不得一点儿懒”的道理。种庄稼如此,做人也一样。《插麦田秧》让作者感觉辛苦无比,老父亲却说:“这是老祖先给咱们的福呀!麦稻两种让人有馍又有干饭吃,这不是天下哪个地方想有就能有的好事呢。”这种以苦为乐的思想,是世代农民用汗水向土地求收获的智慧,是他们敬重土地的特殊表达方式,这也影响着后辈的人生观和价值观。《绞草把子》是为烧火,虽经“雨水摧残,火力大打折扣,但其内心的火热丝毫没有改变,始终记得献身人间烟火的初心”……看似原始古朴的农事劳作,不仅是农人们世代相传、赖以为生的技能,还被烙上了深深的生命印痕,锻造出他们吃苦耐劳、勇于攀登、努力奋斗的品质,且世代相传,终让我们脱颖而出,走出了乡村,走出了一条金光大道。

我们一直怀念故乡,不仅因为那里有诗情画意,更因它为我们积攒了精神的财富。比如《谷》,“是露天的大地金矿,一片一片,照亮了我的念想。”又如《与草木同安》,“草木,是有灵魂的;草木的灵魂,带着一种素心,比人更接近生命的本意;草木的精神是一种善,是人的精神。”还有《炊烟》,“是乡村大地上千年行走的诗行,是乡村的符号,是村庄的魂魄。”……这些灵动而又充满诗意的文字,让乡村寻常风物在读者的眼里充满了智慧与哲理,如一首诗,字虽不多,意境却悠远;像一幅水墨画,看似平常,却意蕴深厚,最终铸造出中华民族特有的文化情感。

当我们远离故土时,那潜藏在心底的乡情便演变成割不断的情愫,化不掉的乡愁,在每一个游子的心里牵绊着,这种情感不仅是个人的,也是中国发展的现代书写和抒怀。(■秦延安)

标签:

精彩推送

最火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