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要闻 金融 物流 汽车 国企 财经 公司 环保 能源

您的位置:首页 > 区域经济 >

山村“放牛班”的老师们

来源:新华每日电讯    编审:    发布时间:2022-04-21 08:45:35

原标题:山村“放牛班”的老师们

山村“放牛班”的老师们

( 2022-04-21 ) 稿件来源:新华每日电讯 新华关注·成风化人

鹿亭乡中心小学正在开运动会。本报记者郑梦雨摄

本报记者郑梦雨

阳光穿过春日竹海,温柔地铺在小学操场上。男孩女孩站成一排,弯下腰,在老师们的帮助下洗头发。泡沫在阳光下折射出七彩颜色,微风拂过,操场上荡起阵阵清香……

这像是一个长焦暖调的慢镜头。而眼前的场景,就好像一帧电影画面,定格在26岁教师单佳敏的脑海中。

两年前,刚毕业的她来到四明山麓,成为浙江省余姚市鹿亭乡中心小学12名教师中的一员。在这所山村小学,六个年级,如今一共只有22名学生。

在这种近乎“奢侈”的师生比例下,一个个孤单的“留守少年”,在校园中被爱浇灌,让勇气生长。

空荡校舍

“刚来到这里的第一感受就是空气真好。学校好大,设施条件也好。”单佳敏说,“但是学生很少,开始时觉得失落,找不到成就感。”

这所学校有70多年的历史。几经合并后,它成为全乡唯一一所学校。10余年前,800多名学生曾让这所老牌学校热闹非凡。四层教学楼,12间教室,行政楼、图书室、寝室、食堂俱全,加上操场,面积大约9800平方米。

现在,学生变少,显得学校更大了。

大班式教学不再适用。去年开始,除语文、数学、英语和科学课,其他学科均实行合班教学。

今年开学后,一年级只剩下一名学生。空空的大教室里仅摆放了一张椅子,一只小书包歪挂在上面。

竹海也化作教室。四明山一带盛产毛竹,除了学习课本知识外,学校就地取材,教学生们了解竹文化,制作竹风铃,跳竹子舞。

清晨6时50分,学校的起床音乐把大山叫醒。美术课上,兼课教师正给所有孩子播放纪录片《小小少年》。每天,课堂日程之余还有拓展内容。夜晚,大部分孩子寄宿在此。

学校12名现任教师的平均年龄是32岁。鲁双映是这所学校的“90后”校长。

7年前,鲁双映通过考编从城市回到家乡附近的山村小学。她的父亲也曾是一名山区教师。自小跟父亲住学校宿舍,在操场上长大,山区学校如今带给她的仍是亲切可爱。

她也深知这些被留在原地的孩子们的无奈。一次进城参加集体朗诵比赛,她在台下看到了孩子们眼中的胆怯,“眼神中没有光了”。童言无忌的城市学生指着他们说“这些人是山里来的”,敏感的孩子们流露出慌张,让她感到“深深被刺痛”。

不能让他们成为自卑、被遗忘的人,要为留在原地的孩子办好家门口的教育,用爱和温暖带给他们成长的勇气——这是这群老师与学生之间故事的肇始。

“问题少年”

留在这里的22名学生中,19名是留守儿童,大部分都曾是“难缠”的“问题少年”。

鲁双映说,带这群孩子,感觉“每天心都拴在裤腰带上”。她也和学生们一样,连日睡在学校宿舍。

长期缺少家长的陪伴和管教,不少孩子们的性格中不免有偏执、狂野的一面。鲁双映回忆道,最初接触他们,很多孩子成绩差,家庭背景不好,习惯通过打架发泄情绪。

从城市学校来此支教的骨干教师杜珍琪也在逐渐适应这里。一次主题演讲,她跟孩子们说要“感恩父母”,说罢心里便“咯噔”了一下——学生中的一些人已经很久没见过自己的父母了。

学校组织运动会,平时活泼好动的孩子却扭捏不愿参加。老师家访时,孩子终于说出了原因:“家里没有适合的鞋。”

家人不在身边,村子里也没有其他小孩,连篮球都没气了,学生们无奈坦言“不玩手机我还能干嘛”。

数次家访后,老师对学生有了更多了解,学生对老师有了更多信任。杜珍琪开始调整教学方式——平时说话要更谨慎,面对学生要更温暖。

有几节课,杜珍琪格外重视:三年级课文《掌声》,讲述躲在角落的残疾女孩在一次公开演讲中收获掌声,从而走出困境,面对生活;五年级课文《父爱之舟》,有学生在课堂中坦言父母对他们“是一种伤害”,但决心正视心里的缺憾,学会鼓起勇气。

面对作文题目,缺乏生活经验的学生们不知如何动笔,老师们只能创造场景,带他们做月饼、包艾饺、编竹篮。

生活中,老师们教年纪小的孩子洗红领巾、整理内务。高年级女孩面临身体发育,单佳敏会给她们上生理课,买生理用品和内衣。山区冷,孩子们家里没有好的浴室条件,女孩们的长发在冬天会打绺,单佳敏便会在劳动课上带他们去太阳下洗头,再一个个吹干,给女孩编辫子。那一刻,师生都很开心。

“这些孩子很单纯。虽然缺少关爱,但都具备健全的人格。生活中缺失的部分,他们可以在学校找到。”鲁双映说,他们的世界很简单,所以更加容易知足、懂得感恩。

双向的爱

两年前,在余姚市兰江小学工作的资深教师杜珍琪,曾通过互联网教学与结对学校鹿亭乡中心小学有过合作。“那时感觉学生很有礼貌,老师友好互助,团结又有冲劲。”

来到这里支教后,她把对教育的理念进行更充分的验证。她所带的年级,只有3名学生,每堂课她都跟他们坐在一起,倾听每个人的发言,常常从一个个鲜活的个体中收获惊喜。

在这里,“关注每一个学生的成长”不再是一句口号或一个愿景,而是时刻都在发生的现实。学校举行大队委员竞选,有位学生只能考10分,但为人温暖,品行端正,依然取得了大家的支持和信任,“每个人都有实现心愿的可能”。

杜珍琪决定投入更多耐心:面对学生,每天至少表扬一次、逗笑一次;批改作业不打叉号、只打对勾;称呼他们为“宝贝”或者小名。孩子们最初听到时往往出乎意料——在他们此前的成长经验中,几乎从未被叫过“宝贝”。

虽然家庭不能选择,但在学校,他们被当作“宝贝”,被老师们疼爱、呵护,“让他们的六年在温暖中成长,出去后才能有面对风雨的勇气”。

学生们的淳朴善良、乐于助人、纯真快乐,也源源不断地带给老师们丰富的回馈。时常有毕业生回到学校探望老师。事实上,不仅是学生离不开老师,老师也离不开学生。“在这个过程中,我们也感受到被依赖,我们也确认了自己存在的意义。”杜珍琪说。

二年级男孩小贞叉着腰,个头小小的,总要被哥哥姐姐照顾,现在学会了自己洗衣服。四年级女孩一琳不知道自己的妈妈在哪,觉得一个人的课堂虽然孤单,但是谢谢老师们教她学习,以后想当一个画家。

三年级男孩学栋说:“我之前总是和老师吵架,但我现在变得更乖了。”六年级男孩阿荣目光灵动,喜欢看书,有点害羞,他说:“老师们对我特别好,如果没来上学我会比较受欺负。”他希望以后“做一个普通人”。

记者问鲁双映校长:等到六个年级的学生全部毕业,你想过这里的未来吗?

她说,“我希望他们都能走出去,成为一个独立的人。我们能做的就是带好这22个学生,甚至以后更少的学生。”(文中孩子姓名均为化名)(郑梦雨)

标签:

精彩推送

最火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