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料图片)
社会心理学里有一条费斯汀格法则:生活中的10%是由发生在你身上的事情组成的,而另外90%则由你对所发生的事情如何反应所决定。其内涵是,我们确实无法控制发生在我们身上的10%,比如我们无法阻止自己的轿车一天天变旧,有时一个偶然的事故就让我们遭遇堵车。但另外的90%就不同了,你完全能决定自己的喜与悲、进与退等。
古罗马哲学家爱比克泰德讲过:“重要的不在于发生了什么,而取决于我们如何对待。”古罗马智者蓝伯利基也有一句名言:“两个人从同一座城堡由内往外望,一个人望到了泥土,另一个人望到的是星星。”从认识论的角度讲,看待事物的角度和态度不同,得出的结论也会不同。同样,在军事科技创新历史上,因站立的角度与所持态度的差异,导致战场胜负走向不同的例子不胜枚举。
20世纪初飞机诞生,德国一些对新技术敏感的将领,很快认识到它的军事价值,先后研究改进了60多种不同型号的飞机用于空战。而当时法国元帅福煦对此不以为然,有人提出把飞机作为一种新武器,他却傲慢地说:“飞机对军队来说只是废物。”致使法国对这种新武器毫无研究,在一战中付出惨重代价。
无独有偶。“飞机和坦克只是人和马的附属,我深信随着时间的推移,你将发现那些精心喂养的战马仍同过去一样有很多用处。”这是20世纪20年代时任英国陆军元帅道格拉斯·黑格爵士说的话,他认为坦克永远无法取代传统战马。基于这种认知,历史给英国人开了一个不小的玩笑:自己发明的曾在一战中把德军吓得魂飞魄散的坦克,到了二战初期反而成为德军横扫欧洲大陆的利器。
类似的例子,在世界战争史上还有很多。这警示我们,科技在军事上的运用越来越广泛,谁不识变、不应变、不求变,谁就等同于把捷足先登的机会拱手相让于对手。
当今世界,科技发展迅速,我们所面对的,一边是有研究表明某项技术已达到物理极限,一边是该领域的新科技正颠覆世人想象;一边是有人还在论证传统方法为什么在现代战争中仍大有用武之地,一边是突然现身战场的新武器装备让对手毫无还手之力。这种正反之间、破立之间的转换,往往考验一名军人的科技素养和一支军队的战略眼光。
恩格斯曾这样评价马克思:“任何一门理论科学中的每一个新发现,即使它的实际应用甚至还无法预见,都使马克思感到由衷喜悦。”伟大导师对新生事物包容接纳的态度,令后人钦佩。同时也启示我们,打破循规蹈矩的惯性思维,拥有前瞻未来的科学思维和创新品质,才能创造出更多超前的武器装备,为战场打赢奠定坚实基础。(张西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