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要闻 金融 物流 汽车 国企 财经 公司 环保 能源

您的位置:首页 > 能源 >

成本下降核心技术遭突破 氢能源全产业链布局日渐清晰

来源:重庆商报    编审:    发布时间:2021-12-08 16:18:09

北京2022年冬奥会即将到来,一则新能源应用新闻引人注目:冬奥会期间将在延庆赛区和张家口赛区投入700余辆氢燃料大巴车,提供交通服务保障。这是氢能源日益广泛应用的一个缩影。近年来,我国氢燃料电池膜电极等核心技术不断取得突破,氢能源全产业链布局日渐清晰。这股氢能源“旋风”,将给社会带来哪些改变?发展潜力有多大?

绿氢成本不断下降,核心技术屡屡突破

与其他新能源相比,氢能源储量大、污染小、效率高。氢能源单位质量所蕴含的能量约是石油的3倍、煤炭的4.5倍。氢能应用场景广泛,氢燃料电池可应用于重载卡车、有轨电车、船舶、无人机、分布式发电等。根据制取方式和碳排放量不同,氢能主要分为灰氢、蓝氢、绿氢。其中,绿氢是通过光伏发电、风电等新能源电解水制氢,被称为“零碳氢气”。当前,作为“零碳氢气”的绿氢正呈现技术逐渐成熟、成本不断下降、市场持续发展的趋势,国内多家企业纷纷布局绿氢项目。

11月30日,中国石化宣布我国首个万吨级光伏绿氢示范项目——中国石化新疆库车绿氢示范项目正式启动建设。这是全球在建的最大光伏绿氢生产项目,投产后年产绿氢可达2万吨。中国氢能联盟预计,到2030年,中国氢能市场规模有望达4300万吨,其中绿氢的占比将从2019年的1%提高到10%,市场规模将增长近30倍。

值得注意的是,近年来,我国氢能产业链上装备国产化进程明显加快,核心技术不断突破。“氢燃料电池发动机的原理是高纯氢与空气中的氧气在催化剂的作用下,发生电化学反应,生成纯净水的同时产生电,没有其他任何排放物和污染。”雄川氢能副总经理李荣军说。膜电极被称为燃料电池的“芯片”,决定燃料电池的性能、寿命和成本。鸿基创能科技(广州)有限公司生产的膜电极已基本满足产业化应用需求,并于2019年开始批量化生产并提供给国内外多家客户,年产销量已超过100万片。

多地布局氢能发展,完整产业链逐步形成

《中国氢能源及燃料电池产业白皮书2020》显示,截至2020年底,占全球GDP总量52%的27个国家中,16个已制定全面的国家氢能战略。

近年来,我国在多项产业政策中明确提出要支持氢能产业发展。2019年,氢能源首次写入政府工作报告,明确将推动加氢等设施建设。今年8月,北京市经济和信息化局发布《北京市氢能产业发展实施方案(2021-2025年)》,明确2023年前,培育5至8家具有国际影响力的氢能产业链龙头企业,京津冀区域累计实现产业链产业规模突破500亿元,减少碳排放100万吨。

上海规划到2023年加氢站接近100座,形成产出规模约1000亿元,以及推广氢燃料电池汽车接近10000辆;广东提出开展氢燃料电池汽车规模化推广应用,加快推进加氢站规划建设,在珠三角核心区、沿海经济带布局建设约300座加氢站。

根据《中国氢能源及燃料电池产业白皮书2020》,当前我国氢气产能约每年4100万吨,产量约3342万吨,是世界第一产氢国。中国氢能联盟预计到2050年,氢能在中国终端能源体系中占比超过10%,产业链年产值达到12万亿元。截至2020年底,我国建成加氢站128座,氢燃料电池汽车累计保有量达7000多辆。业内人士称,国内氢能产业逐步形成完整产业链,氢能及燃料电池产业全国“遍地开花”,在京津冀、长三角、珠三角一些城市实现氢燃料电池汽车小范围规模化示范应用。

推动产业发展,亟须统筹与技术攻关

在氢能前景被普遍看好的情况下,我国在产业链完善、核心技术研发等方面均取得显著进展,但氢能产业发展仍存制约瓶颈。业内人士指出,目前我国的氢能技术储备不足,应用规模小,成本高,基础设施不完善,仍需要依赖补贴才能实现商业化闭环;地区间差异十分明显,大部分地区并不具备将技术装备向市场变现的能力和条件,氢能项目一哄而上的现象比较突出。

此外,氢能产业部分关键材料及核心零部件严重依赖进口的局面还没有得到根本改观。鸿基创能首席技术官叶思宇表示,目前公司批量化生产的膜电极所需的催化剂、质子交换膜、碳纸等尚需进口。“中国国内并不缺乏对这些核心材料和技术的研究,难点在于如何通过工程验证转化为终端产品。”叶思宇说。受访企业和专家认为,氢能产业的长远和可持续发展需加强顶层设计,推动产业链上下游的协同发展,加大力度进行核心技术攻关。叶思宇等建议,通过产业联盟、创新平台等形式,组织产业链龙头企业与高校、研究所一起联合攻关,创新应用场景,扩大推广规模,加强工程验证,打通科技成果转化的“最后一公里”。据新华社

相关新闻

政策频出,技术突破

从清洁能源发展看中国经济底气

今年以来,我国加快构建清洁低碳能源体系,重大项目建设捷报频传。风电、光伏装机容量均位居世界首位,电解水制氢、核能热电联产、地热供暖等清洁能源应用稳步推进,清洁能源领域新技术、新产品、新业态、新模式快速涌现,不仅为经济发展提供澎湃动力,更成为经济发展新动能,充分彰显了我国推进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的充足底气。

11月20日,国家能源集团建设的又一大型风电项目——江苏东台海上风电场,正式全容量并网发电,总装机容量50万千瓦。从东海之滨到世界屋脊,从塞北大漠到岭南大地,我国风电产业走过了近40年“上山下海”的“拓荒”之路。国家能源局最新数据显示,我国风电并网装机容量已突破3亿千瓦大关,是2020年底欧盟装机容量的1.4倍、美国的2.6倍,稳居世界第一。

青海湖边,黄河之畔。国家电投共和光伏产业园内,银蓝色的光伏板在阳光照射下熠熠生辉,光伏板周边是成群结队的牛羊。作为全球最大的光伏发电企业,国家电投光伏发电装机容量超3800万千瓦。截至10月底,我国太阳能发电装机容量约2.8亿千瓦,持续保持世界第一。与之相应的是我国光伏全产业链快速发展,有力拉动了经济增长。

近年来,以绿氢制取技术为代表,我国一批清洁能源关键零部件、材料、技术和工艺取得突破,为重大工程建设和产业发展提供有力支撑,也体现我国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动能在不断增强。

绿氢被誉为最洁净的燃料。11月30日,中国石化新疆库车绿氢示范项目开工建设,投产后可年产绿氢2万吨。这是我国首个万吨级绿氢生产项目,通过光伏等可再生能源发电,再经电解水制取氢气,生产过程中基本不产生温室气体,从源头上杜绝了碳排放。同时,重大设备机械、核心材料全部实现国产化。

刚刚过去的1个月里,中国石油先后在雄安新区、唐山、德州等地新投产了6个地热清洁供暖项目,新增供暖面积900多万平方米,为城市用能低碳化提供了新选择。

在核能领域,一批新业态、新模式正在涌现。“老树发新芽”充分反映出我国能源企业正在加快运用新技术、新思路研发新产品、拓展新业态、开辟新模式,从而推动经济创新发展。在山东海阳,“暖核一号”供暖工程近日正式投运,海阳成为全国首个“零碳”供暖城市。这是国家电投建设的核能供暖工程,覆盖海阳全城区的20万居民。它利用核电机组产生的高温进行供暖,项目投运后,海阳核电1号机组成为目前世界上最大的热电联产机组。

中国核电发展中心副主任修炳林说,目前,我国在运核电机组51台、装机容量5328万千瓦,在建机组20台、装机容量2270万千瓦。截至10月,全国核电累计发电量3354亿千瓦时,相当于节约标煤约1亿吨,减排二氧化碳近2.75亿吨。

精彩推送

最火资讯

Copyright @2008-2018 名企时报网 版权所有
本站点信息未经允许不得复制或镜像 联系邮箱:9 9 2 5 8 3 5@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