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要闻 金融 物流 汽车 国企 财经 公司 环保 能源

您的位置:首页 > 区域经济 >

辛育龄:新中国胸外科事业的拓荒勇士

来源:新华网    编审:    发布时间:2021-12-29 20:52:19

原标题:辛育龄:新中国胸外科事业的拓荒勇士

新华社记者田晓航、沐铁城

如果不是获颁“七一勋章”,辛育龄或许并不广为人知。这位百岁医者低调的为人背后,是为祖国医学事业奋斗和奉献的一生。

50年完成1.5万多例胸外科手术,为寻找针刺麻醉最佳穴位在自己身上扎针试验,与世界近乎同步、率先在我国开展肺移植手术……在新中国胸外科发展史上,辛育龄书写了无数辉煌的篇章。而这一切,要从他与白求恩大夫的相识说起。

1939年,八路军司药员辛育龄被派往白求恩医疗队工作。在炮火纷飞的前线,多次目睹白求恩不肯撤退、镇定地为伤员做完手术,辛育龄萌生了学医报国的念头。同年7月,他光荣加入中国共产党。

上山采药制成抗疟药片、研制出治疗疥疮的皮肤擦剂软膏以解除战士疾苦,报考党创办的中国医科大学、毕业后成为外科大夫……在战火中走上从医之路的辛育龄看到民众对健康的渴盼,更体会到医疗卫生事业步履维艰。

新中国成立后,作为优秀医学人才,辛育龄首批被国家选送赴苏联深造,1956年获医学副博士学位回国,掌握了当时国内尚属空白的胸外科技术。他一头扎进位于北京通州的中央结核病研究所,在艰苦的条件下,着手组建胸外科。

1958年到1980年,牵头举办培训班,为全国培养出1000余名胸外科技术骨干,指导各地40多所医院建立胸外科……辛育龄把胸外科发展的“种子”播撒到祖国各地,一个医、教、研合一的胸外科体系逐步形成。

但辛育龄能做、想做的,远不止这些。

积贫积弱、落后挨打的滋味儿不好受。辛育龄深知,中华民族要自立自强、老百姓的医疗需求要有保障,必须坚持自主创新!

有人说,做科研,一辈子能拿出一项高水平的创新成果,就已经了不起。辛育龄竟在胸外科领域取得了无数“从0到1”的突破——

首创双腔插管麻醉法保障手术安全,挽救了两百多位重症肺结核病人的生命;创立支气管残端黏膜外层缝合法,基本避免了支气管残端瘘这种致命的手术并发症……

“辛老善于发现临床上的问题,并且想方设法在实践中解决这些问题。”中日友好医院党委书记宋树立说,辛育龄敢于创新却并非盲动,而是在充分、严格的科学研究基础上开展临床创新。

开胸手术耗时长、麻醉药品副作用大,病人术后康复效果不好,怎么办?

辛育龄在针刺麻醉状态下给自己实施阑尾炎手术,又用镊子夹皮肤对每个穴位测试痛阈,最终找到了镇痛效果最好的穴位。从1970年主刀首例运用一根针针刺麻醉下肺切除手术起,他先后做了1400多例针麻肺切除手术,成功率高达98%,令国内外同行赞叹不已。

肺气肿、肺纤维化、毁损肺……大量的终末期肺病给患者带来痛苦,怎么办?

辛育龄知道,通过探索肺移植可以解决这些疾病难题,而国内外当时还几乎没有这方面的成功经验。他思索着:这么多疾病不可能马上都有解决方案,可事情总要有个开端。没有任何肺移植方面进修学习经验,靠着大量动物实验和科学研究打下的基础,1979年,辛育龄在国内率先实施了两例人体肺移植手术。

“辛老认为,我们在这方面不能落后于外国。”在辛育龄身边学习工作了29年的中日友好医院胸外科原主任刘德若说,正因有了辛老奠定的基础,如今,中日友好医院已迈入世界八大肺移植中心行列,每年肺移植超过100例。

上世纪50年代重症肺结核外科治疗,60年代针刺麻醉下肺切除手术,70年代肺癌外科手术,80年代电化学疗法治疗晚期肺癌……这位“拓荒勇士”仿佛永不疲倦,向胸外科领域一座又一座高峰发起挑战。

上世纪80年代,主持建成中日友好医院后不久,辛育龄主动辞去院长职务,做了一名普通胸外科大夫。在他的眼里,患者大过天。

“手术缝合时要用心缝好一针一线,因为每一针都牵涉一个家庭的幸福。”辛育龄还告诫年轻医务人员,对于不切除的肺尽可能不去钳夹。中日友好医院胸外科一直保持着辛育龄留下的好传统。

挽救生命,辛育龄不惜一切代价。一个患左侧毁损肺多年的病人随时会因咯血危及生命,辛育龄扛下巨大的失败风险实施手术,四个多小时“血战”后,病人得救;一个大血管瘤垂出口外的女孩四处求医无门,辛育龄不惜动用自己的工资,十天内三进手术室,最终帮助女孩回归了正常生活……

直到89岁时,辛育龄因腰疾再也站不起来,才不舍地放下拿了60年的手术刀。期颐之年的辛育龄已在卧榻,无法清晰表达,但年轻医务人员用不断开拓创新和做白求恩式好医生的行动告诉老院长,他是大家心中永远的“男神”。(田晓航 沐铁城)

精彩推送

最火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