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要闻 金融 物流 汽车 国企 财经 公司 环保 能源

您的位置:首页 > 区域经济 >

镜观中国|我们,向绿色春天报到!

来源:新华社    编审:    发布时间:2022-03-12 15:33:48

原标题:镜观中国|我们,向绿色春天报到!

春风吐绿 草木初萌

又到了植树造林的大好时节

神州大地绿色越来越多

城乡人居环境越来越美

这是一张拼版照片。上图为:二十世纪六七十年代,山西省右玉县群众在荒山植树(资料照片);下图为:2021年5月18日拍摄的山西省右玉县柳沟山的景色(。

无数造林、护林、兴林的“绿色使者”

坚守平凡岗位

将荒滩变成绿野

创造一个个绿色奇迹

图为甘肃省古浪县八步沙林场“六老汉”三代人治沙造林先进群体(资料照片)。

2017年3月19日,在内蒙古阿拉善盟希勃图嘎查,技术人员庞宗平(右一)与同事杨军(左一)测量牧民聂玉胜(右二)打好的准备种梭梭的坑是否合乎标准,以帮助聂玉胜更科学地种植。新华社记者 沈伯韩 摄

2018年5月17日,在黑龙江省伊春市乌马河林业局乌马河林场分公司施业区,退休工人张英善在种树。他亲手栽种过上百万棵树。新华社记者 杨思琪 摄

2018年7月11日,技术人员在内蒙古库布其沙漠中利用螺旋钻孔植树法种树。用这种方法30秒可种下一棵树。新华社记者 彭源 摄

2019年7月13日,姚祖元(右一)与家人一起种树。在秦岭深处的陕西省汉中市留坝县火烧店镇,姚家五代人历时70余年深耕秦岭的故事在当地家喻户晓,传为佳话。新华社记者 陶明 摄

2020年5月23日,在陕西榆林,牛玉琴(左)与儿子张立强查看十年前嫁接成功的樟子松林。牛玉琴从1985年起带领全家治沙,让11万亩荒沙林草覆盖率达80%。新华社记者 陶明 摄

2021年3月23日,近40年来在内蒙古毛乌素沙漠坚持治沙造林的殷玉珍在挖土,查看松树根部的生长情况。新华社记者 彭源 摄

2021年7月16日,张连印在山西大同左云县张家场乡北梁山坡种树时搬运树苗。他身患癌症仍植树不已,在家乡建起了一道造福百姓的“绿色长城”。

2021年7月20日,在雅鲁藏布江西藏山南段沙丘上,当地群众进行人工造林。新华社记者 晋美多吉 摄

2021年7月23日,造林人员在河北省滦州市鸡冠山生态农业产业园一座荒山山坡上栽植苗木。新华社记者 牟宇 摄

2021年12月3日,在山西省岚县附近的山上,界河口镇东口子村村民郑二小查看油松生长情况。2015年,他牵头成立了造林专业合作社,承接1350亩造林工程。合作社不仅销售了本村及周边村的苗木15万株,入社贫困户还通过赚取劳务费,人均增收5000多元。新华社记者 柴婷 摄

2022年3月9日,村民在贵州省黔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罗甸县沫阳镇大井村种树。新华社记者 杨楹 摄

美丽中国建设离不开每一个人的努力

越来越多的人争当生态文明建设的行动者

2019年8月29日,一名护林员在雄安新区“千年秀林”内巡视。新华社记者 牟宇 摄

2022年3月9日,护林员在贵州省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台江县南宫镇的林区巡护(无人机照片)。

2022年3月1日,重庆市璧山区在璧泉街道鹰嘴村开展义务植树活动,为大地添新绿。新华社记者 王全超 摄

2022年2月7日,人们在贵州省铜仁市玉屏侗族自治县朱家场镇鱼塘村植树(无人机照片)。

2022年2月7日,人们在贵州省黔西市绿化白族彝族乡大海子村进行义务植树(无人机照片)。

2022年3月10日,志愿者在重庆市渝北区木耳镇金刚村栽种树苗。新华社记者 黄伟 摄

我们播种绿色

我们收获绿色

愿这充满希望 勃勃生机的绿

遍布每一寸大好河山

2022年3月9日在贵州省毕节市百里杜鹃国家森林公园拍摄的清晨景色(无人机照片)。

中国持续巩固提升生态系统碳汇能力

是全球森林资源增长最多人工造林面积最大的国家

成为全球“增绿”的主力军

统筹:鱼澜

视觉:黄臻 郭超 李东泽

遥感与数据技术:乔柯 冯春

编辑:刘欣 徐亮 任鹏飞 王静颐(实习)

新华社摄影部新华社卫星新闻实验室联合出品

标签:

精彩推送

最火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