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要闻 金融 物流 汽车 国企 财经 公司 环保 能源

您的位置:首页 > 区域经济 >

全球速递!破题知识产权向现实生产力转化 数字领域专利占比快速提高

来源:    编审:    发布时间:2022-10-10 08:56:59

“2012年至2021年,国家知识产权局累计授权发明专利395.3万件,年均增长13.8%,累计注册商标3556.3万件,年均增长25.5%。”10月9日,国家知识产权局召开“知识产权这十年”专题新闻发布会,国家知识产权局党组成员、副局长胡文辉亮出了十年来知识产权事业成绩单。随着知识产权法律制度不断完善,“放管服”改革不断深入,知识产权推动优化营商环境、激励创新创造等领域发展“更加有力”,知识产权不断向现实生产力转化,带来社会经济效益。

数字领域专利占比快速提高

胡文辉指出,截至2022年9月,我国发明专利有效量为408.1万件,其中国内(不含港澳台)发明专利有效量315.4万件,有效商标注册4152.3万件,累计批准地理标志产品2495个,核准地理标志作为集体商标、证明商标注册6992件,集成电路布图设计累计发证5.9万件。


(资料图片仅供参考)

300多万件有效发明专利有哪些特点?国家知识产权局战略规划司司长葛树表示,具体来看,呈现有效发明专利实现量质齐升,企业创新主体地位进一步巩固,数字技术领域专利所占比重快速提高三个特点。

“截至2022年7月,国内拥有有效发明专利的企业达到32.6万家,拥有有效发明专利208.6万件,占国内总量的68.5%,目前,我国拥有有效发明专利的企业数量主要聚集在龙头企业和高新技术企业。截至2022年7月,我国有15.6万家高新技术企业拥有133.9万件有效发明专利,占国内企业发明专利有效量的64.2%。”葛树说。

此外,按照世界知识产权组织划分的35个技术领域统计,截至2022年7月,发明专利有效量排名前三的领域依次是计算机技术领域(为28.4万件,所占比重为9.3%)、测量领域(为23.5万件,占7.7%)和数字通信领域(为21万件,占6.9%)。数字技术领域占比提高。

同时,我国在世界知识产权组织最新发布的《全球创新指数报告》中的排名由2012年的第34位上升到2022年的第11位,连续十年稳步提升,位居中高收入经济体之首。世界五大科技集群中,中国独占2席,科技创新更加活跃。

北京观韬中茂律师事务所执行合伙人、知识产权业务委员会主任李洪江认为,知识产权制度的本质是通过保护产权形成激励机制,为权利人提供持久的创新动力。知识产权制度通过赋予创新者以产权,禁止他人未经授权使用其创新成果,从而为技术创新提供内在的激励机制和动力源泉。

“保护知识产权能够促进技术进步和原始创新活动,中国知识产权制度的建立健全,极大地激励了科技人员的创造和创新活动,促进了全国高新技术产业园区的建设和蓬勃发展,为科研成果转化为生产力架设了桥梁、提供了保障,推动了各产业领域技术进步和国民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李洪江说。

立法+打击为知产护航

知识产权事业的发展离不开知识产权保护力度的加强。胡文辉指出,十年来,知识产权法律制度不断完善,保护力度不断增强,“放管服”改革不断深入。

民法典确立了依法保护知识产权的重大法律原则。专利法、商标法、著作权法完成新一轮修改,建立了国际上最高标准的惩罚性赔偿制度。国家知识产权局与最高人民法院建立在线诉调对接机制,与最高人民检察院联合印发《强化知识产权协同保护的意见》,与司法部联合开展专利侵权纠纷行政裁决规范化建设试点工作,与市场监管总局联合开展知识产权保护专项行动,统筹推进严保护、大保护、快保护、同保护各项工作。

据了解,知识产权保护社会满意度从2012年的63.69分提升至2021年的80.61分,提高了17分,进步巨大。

李洪江认为,近年来,我国通过立法加大知识产权保护力度。一方面,扩大知识产权保护范围,细化保护规定,延长保护期限。例如2013年修改商标法,扩大受保护的商标标志范围,明确可以申请注册声音商标; 2020年修改专利法,明确局部外观设计受法律保护。

另一方面,加大对侵犯知识产权行为的打击力度,完善证据规则,为权利人维权提供法律支撑。修改后的专利法、商标法、著作权法对侵权行为规定了1-5倍的惩罚性赔偿;将法定赔偿数额上限提高到500万元;为解决“举证难”问题,明确法院可以责令侵权人提供与侵权行为相关的账簿、资料等,不提供的将承担不利后果等等。

“通过立法还能促进知识产权的实施运用。如2020年修改专利法,完善职务发明制度,新增单位可以依法处置职务发明相关权利、国家鼓励被授予专利权的单位实行产权激励的规定,进一步鼓励发明创造,促进推广应用,让科技创新造福社会。修改后的专利法还新增专利开放许可制度,鼓励专利权人向社会开放专利权,促进供需对接和专利实施,更好实现专利价值。”李洪江说。

市场化运营机制持续完善

知识产权转化运用是一项系统工程,与科技、产业、财政、金融、贸易等各方面关系密切。国家知识产权局知识产权运用促进司司长雷筱云介绍,在畅通流转方面,遵循知识产权制度规律和市场规律,不断深化知识产权权益分配改革,推动创设专利开放许可制度,激发知识产权转化内生动力。着力构建知识产权运营体系,支持建设33个知识产权运营平台(中心),联合财政部在37个重点城市开展知识产权运营服务体系建设,支持16个省份实施专利转化专项计划,不断完善知识产权市场化运营机制。

在金融赋能方面,国家知识产权局联合财政部支持设立20只知识产权运营基金,与证监会指导沪深两地交易所成功发行67单知识产权证券化产品。

“十年来,专利商标质押融资规模达到1.3万亿元,其中,2021年质押融资金额达到3098亿元,是2012年的8.7倍,服务企业数量为十年前的10.6倍;知识产权保险累计为超过2.5万家企业提供了超过1000亿元的风险保障,知识产权金融服务实体经济的广度深度显著拓展。”雷筱云介绍。

以北京为例,中国技术交易所(北京知识产权交易中心)董事长郭书贵告诉北京商报记者,今年以来,中技所完成成果转化、知识产权交易、科技企业金融、技术合同登记项目6000余项,成交额超过1500亿元,同比增长110%。

“我们还启动了知识产权证券化的新业务探索,帮助企业融资。2021年4月,我们推出了北京市首支专利许可知识产权证券化储架产品,总规模10亿元,并发行第一期专项计划,成功为海淀区15家科技企业融资3.37亿元,目前正在进行的第二期计划落实企业融资2亿元左右。同时,中技所还在开展知识产权质押融资服务。”郭书贵介绍。

“当今世界正经历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大数据、人工智能、基因技术等新领域、新业态日新月异,网上购物、智慧医疗、在线教育等蓬勃发展,知识产权工作必须及时回应时代课题,作出制度安排,更好满足发展需要。”胡文辉说。

北京商报记者 方彬楠 实习记者 袁泽睿

标签: 知识产权

精彩推送

最火资讯

Copyright @2008-2018 名企时报网 版权所有
本站点信息未经允许不得复制或镜像 联系邮箱:9 9 2 5 8 3 5@qq.com
豫ICP备2020035338号-4 营业执照公示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