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2月以来,全球大宗商品价格持续大幅调整,国内外重要商品指数较去年5月高点下跌幅度均已超20%。
业内人士认为,欧美经济下行与衰退预期是今年以来大宗商品价格持续调整的重要驱动因素,一般而言,全球货币政策、经济基本面及商品供需是判断大宗商品价格趋势拐点的三个重要方面。就今年而言,由于有效需求不足,预计商品价格走势仍偏弱,但阶段性补库存活动及地产处于底部态势等因素或推动商品开展一波反弹行情。
大宗商品连续调整
【资料图】
2022年美联储持续大幅加息拉响了大宗商品牛市终结的警报,大宗商品走势转入下行通道。
今年2月,大宗商品结束了去年10月底以来的反弹走势,持续大幅调整。文华财经数据显示,截至6月5日,文华商品指数较今年1月30日的高点累计跌超14%,较去年5月份高点累计跌幅超25%。彭博大宗商品指数作为衡量全球大宗商品市场表现的综合指标,在2022年5月触及九年高点后,已累计下跌近25%。
“商品牛市大概率在2022年5月就已经结束了。”广州金控期货研究中心副总经理程小勇对中国证券报记者分析说:“新冠肺炎疫情暴发后的大宗商品‘深蹲后起跳’,迎来了2020年4月-2022年5月的牛市,驱动力主要来源于疫情导致供需错配以及地缘局势对供应的冲击、‘双碳’政策带来的成本攀升。2023年2月后,大宗商品持续调整,宣告去年10月启动的中级反弹周期结束,市场回归到去年5月开始的熊市轨迹当中。”
今年2月以来,包括石油、天然气、小麦、铁矿石、铜在内的多个大宗商品品种期货价格大幅回落。方正中期期货稀有贵金属研究中心总监史家亮认为,其背后的核心影响因素主要是欧美经济下行与衰退预期。
“美欧央行持续大幅加息,从需求端抑制通胀的同时,也造成生活与生产成本持续走高,经济持续走弱难以避免。此外,美欧银行业危机虽消退但并未消除,海外地缘局势引发的能源危机仍未解除,制造业危机仍存,对经济负面影响依然存在。在新的技术革命与生产力出现前,高油价、高通胀与高利率等因素影响下,全球经济持续下行或难以避免。”史家亮说。
“外部环境不确定性依旧较大,也是抑制大宗商品表现的一个因素。”美尔雅期货首席经济学家原涛对中国证券报记者说:“从国内看,今年国内消费数据整体表现良好,尤其是假期消费、旅游消费、餐饮消费等普遍高于预期。在今年一季度GDP数据当中,消费贡献占比有所提升,但房地产投资的复苏格局仍有不确定性,进而压制与投资相关的大宗商品定价。”
需求不足是主因
史家亮认为,一般来说,大宗商品是否进入熊市可以从三点进行观察:一是欧美等主要央行收紧货币政策,一边加息一边缩表,流动性收紧会引发大宗商品走弱;二是全球经济持续下行甚至是陷入衰退,大宗商品需求端表现疲弱;三是大宗商品供需基本面较弱,供过于求格局持续,也会造成大宗商品价格持续下行。
在商品熊市驱动因素中,程小勇认为,从货币角度看,一般商品趋势下跌往往伴随着全球进入货币紧缩和信用收缩阶段,例如上世纪80年代初以及70年代发达经济体滞胀导致全球进入高利率时代。
“这一轮商品下跌主要原因还是需求不足,但不同的是,这一轮高通胀导致全球经济处于温和增长的情况下不得不实施货币紧缩。从未来全球经济增长、能源转型和地缘局势危机来看,海外通胀回落还是很缓慢,高利率时代还会持续很长一段时间。”程小勇说。
下半年仍存反弹机会
近日,世界银行发布的报告显示,今年大宗商品价格总体呈现下行趋势,预计大宗商品价格较去年将下降21%,或在2024年开始趋于稳定。
展望后市,业内人士认为,大宗商品价格在下半年仍存反弹机会。史家亮表示,2023年下半年,美欧经济衰退预期将会逐步兑现,大宗商品有效需求不足,预计大宗商品价格整体仍会延续偏下行态势,一旦经济衰退预期逐步兑现,美联储释放明确的降息信号或者开启降息周期,大宗商品价格则有望筑底并逐步反弹。“当前风险类大宗商品价格仍偏下行,建议减少配置比例,可择机逢低多配避险类大宗商品,如黄金和白银等,也可以增加现金持有量,等待大宗商品筑底反弹的入场机会。不建议中长期配置风险类资产空单。”
从商品库存周期看,原涛分析,彭博商品指数在2022年5月处的高点对应着大宗商品3-5年牛熊周期的转换节点。当前处于主动去库存的尾声阶段,后面将进入被动去库存阶段,也就是新一轮牛市的起点阶段。因此,展望2023年下半年,并不是大宗商品技术性熊市的阶段,反而是新一轮周期的开始。
“预计下半年大宗商品会再次出现一波反弹,但启动新一轮牛市的几率较低。”程小勇表示,反弹的动力一方面来源于1-5月的工业企业主动去库存后的阶段性补库活动,另一方面,地产等领域处于底部稳定阶段,虽然居民部门不会出现大规模加杠杆,但是也不会再度去杠杆,这对大宗商品的拖累会减弱。“同时考虑到多数商品价格还是相对较高,有效需求不足导致大宗商品库存偏低,不足以支撑持续大幅上涨,预计今年商品市场不会出现牛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