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要闻 金融 物流 汽车 国企 财经 公司 环保 能源

您的位置:首页 > 区域经济 >

“中国饭碗”里有“人才力量”

来源:光明日报    编审:    发布时间:2022-01-30 06:12:09

原标题:“中国饭碗”里有“人才力量”

万建民 资料图片

【人才故事】

他的微信名很简单,只有一个字——稻,干净利落地勾勒了他的身份、浓缩着他的事业。

作为水稻分子遗传与育种专家,40余年来,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农业科学院副院长万建民始终醉心于培育产量高、品质好的水稻品种。

近年来,我国种业发展取得长足进步,水稻、小麦单产处于世界较高水平,其中水稻单产大概是世界平均水平的1.7倍。

在万建民看来,“中国粮”主要用“中国种”,离不开育种专家的努力,更离不开我国农业科技整体水平的提升,以及国家对农业科技人才的关爱和支持。

“袁隆平的家国情怀激励着我”

1978年,18岁的万建民以优异的成绩考入南京农业大学,开启了他的追梦岁月。

出生在江苏泰州一个普通农民家庭的万建民,小时候挨饿是家常便饭。每天放学回家的路上,万建民最期待家里来客人:“有客人来,才能吃顿饱饭。”

“那时就下定决心,长大后要学农,让更多人吃饱肚子。”大学毕业后,万建民继续在南京农业大学攻读硕士学位,师从水稻遗传育种前辈朱立宏先生,与水稻结下不解之缘,并于1990年赴日本千叶大学留学,1992年在日本京都大学攻读博士学位。

“水稻育种要花大量时间在田里观察筛选,还要对大量数据进行分析。一个新品种培育成功一般要8至10年,现在结合加代和分子育种技术可以缩短1/4到1/3的时间。”万建民坦言,育种工作“艰辛并快乐”。

在我国,对这种艰辛“乐此不疲”的农业科学家大有人在。其中有一个人,在万建民开启追梦岁月前就已用一粒种子改变一个世界、用一个品种造福一个民族,他就是“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

袁隆平是万建民心目中的“偶像”。“袁老身上有种家国情怀,这个情怀的出发点是国家粮食安全,是十几亿中国人的饭碗。”巧的是,万建民曾近距离“追星”。“1995年8月,袁老赴日本作两系杂交稻研究新进展学术报告,当时在日本留学的我恰好有幸成为他的接待和翻译。袁老学识之渊博、思维之敏捷,还有他的幽默感,都让我印象深刻。”万建民说。

在实现“禾下乘凉梦”的路上,袁隆平从未停歇。这种家国情怀、一辈子瞄准杂交水稻这一件事不断攀登、一次又一次实现突破的精神和毅力,一直激励着万建民。1999年4月,万建民回国到南京农业大学,牵头建立水稻实验基地及南繁基地,保障了水稻种质资源鉴定、基础研究、新品种选育、栽培示范等研究。

“我们不仅要吃得饱,更要吃得好”

作为我国较早提出并践行水稻分子育种的专家,万建民带领团队利用分子标记和辅助选择的方法,培育出广适强优恢复系W107,使籼粳交新组合结实率稳定在85%以上,组配的协优107于2006年在云南省永胜县实现亩产1287公斤,刷新了世界水稻亩产最高纪录。万建民介绍,他和团队还创新建立分子标记聚合育种技术体系,从籼粳杂交后代中选育出18个粳稻品种,其中宁粳1号、3号、4号、7号被确认为超级稻品种大面积推广应用。

追求产量,也追求品质。“我在家从不煮饭。”万建民笑着说,他煮饭的精力都用在了实验室,“我和团队尝过上千种米饭,要记录下各个品种的口感进行比较研究”。

在日本留学期间,万建民曾在实验室品尝到两锅米饭,一锅是日本的越光米,另一锅是当时我国广泛种植的桂朝二号。“相比之下,越光米有弹性、有香味,口感很好。”强烈的对比给万建民带来很大冲击。“我们不仅要吃得饱,更要吃得好!”2020年,在第三届全国优质稻品种食味品质鉴评活动中,万建民团队培育的宁香粳9号适口性好、香味浓郁,获得金奖。

在万建民看来,优质水稻,既要考虑普通健康人群,也要考虑特殊人群。看到我国约有1.2亿慢性肾脏病患者的新闻,万建民的职业病又犯了:慢性肾脏病患者的蛋白质代谢存在障碍,怎么降低大米中的谷蛋白含量?万建民马上率领团队从64000多份材料中筛选获得包含3种类型的17份蛋白突变体,最终培育出适合肾脏病人食用的新品种——W0868。“其谷蛋白平均含量仅为普通稻米的一半,可以减轻慢性肾脏病患者肾脏负担。”万建民说。

“粮食安全,我们有底气”

对于中国这个拥有14亿多人口的大国,粮食安全事关国计民生。“我国有18亿亩耕地,其中4.5亿亩稻田,水稻单产从原先的400公斤/亩增长到目前最高可超过1000公斤/亩。”万建民说,“粮食安全,我们有底气!”

底气,离不开亿万农民的辛苦劳作,更离不开无数育种专家的努力。经过“十三五”育种科技攻关,良种对我国粮食增产的贡献率在口粮上已达54.85%,所有农作物的良种覆盖率达96%以上,自主选育品种面积占比超过95%。“总体上,‘中国粮’主要用的是‘中国种’。”万建民说。

底气,离不开我国对农业科技人才的重视和培养。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农业农村领域认真贯彻落实人才强国战略,取得显著成效。全国农业科研机构从业人员达7.23万人,数量居世界第一,其中高级职称占比超过37%。农业领域新晋两院院士46人,234项成果获得国家自然科学奖、国家技术发明奖、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科技创新整体水平迈入世界第一方阵,2015年至2020年,全国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从56%提高到60.7%,农作物耕种收综合机械化率由63%提高到71.25%。

回望职业生涯,万建民感谢国家对农业科技人才的培养和支持,谈到未来,他也有自己的期待:希望组织全链条种业重大科技攻关,推动精准化、高效化、智能化种业技术变革,确保粮食和重要农产品种源自主可控,为实现新一轮产量和品质跨越提供关键技术支撑。

(本报记者 陈 晨)(陈 晨)

标签: 万建民 水稻 农业 育种 品种 科技 粮食 培育

精彩推送

最火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