减量发展、高质量发展背景下,北京市人口出现了一些新变化与新挑战,了解和掌握这些新形势,有利于我们更好地促进人口发展,激发城市活力。
北京市人口新变化新挑战
北京市在京津冀的总人口中占比下降,为京津冀人口布局的优化提供了良好契机。北京市常住人口从2000年开始进入了增长的快车道,一直到2010年共计增加700万人口,相当于香港的总人口。但从此以后增长开始减缓,增速从2010年的5.5%下降到2016年的0.1%,2017年实现人口规模的负增长。与之相对应的是,北京市人口占京津冀总人口的比重也出现同步变化,先是从2000年的15.1%上升为2015年的19.5%,2016年出现下降趋势,占比19.4%,2017年进一步下降0.1%。北京市人口规模和占比的下降为京津冀人口布局的优化提供了良好契机。
老年人口基数大、占比高,老年家庭空巢化现象值得关注。北京市早已进入老龄化社会,且老年人口基数大,占比高,2017年60岁及以上老年人有358.2万人,占总人口的16.5%。同时,北京市老年人口年龄构成呈现高龄化趋势,80岁及以上老年人口比例从1990年的8.4%上升到2017年的15.7%。2015年1%人口抽样调查数据表明,北京市单身老人户和只有一对老夫妇户的比例合计达到了36.2%,空巢化现象突出;有近30万老年人口身体不健康,有10多万老年人口生活不能自理,失能化问题严重。
减量发展特征显现,劳动生产率还有上升空间。2011年至2017年间北京市法人单位从业结构发生了显著变化,制造业、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住宿餐饮业、批发零售业等行业从业人员比例明显减少;租赁和商务服务业、科学研究和技术服务业、信息传输、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金融业等行业从业人员比例明显提高。而且,万元地区生产总值能耗从2011年的0.419吨标准煤下降为0.264吨标准煤,降幅37%;社会劳动生产率从2011年的15.8万元/人提高到2017年的22.7万元/人,增幅44%。但对标纽约、伦敦、东京等世界城市超过50万元/人的劳动生产率,北京市劳动生产率还有很大提升空间。
教育基础与人才资源扎实丰富,创新环境与创新效益有待提高。北京市人口受教育程度较高。北京市高新企业从业人数、科研院所创新人才数量也在全国居于前列,储备了较为丰厚的创新资源。但调查北京市322名科技创新人才的数据表明,科技创新人才对北京市工作环境满意的比例不高,影响到了北京市的创新效益。2016年北京市研究与试验发展经费内部支出1485亿元,是深圳市843亿元的1.8倍,但专利申请数北京市18.9万个,仅为深圳市14.5万个的1.3倍。
主动应对人口变化,激发城市活力
北京市要建设国际一流的和谐宜居之都,必须不断应对人口新变化新挑战,在“四化”中强调突出人口的“四性”,使人口发展为减量发展、高质量发展提供坚实基础和根本保障。
首先,强化人口基础性地位,服务“四个中心”战略定位。一定规模、安定有序的人口资源是为中央党政军领导机关工作提供服务的战略基础,广大的人民群众是北京历史文脉与时尚创意的拥有者和使用者,家庭和睦、生活和谐的首都居民是向世界展示我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成就的重要窗口,较高素质、充满活力的人力资本是北京市建设科技创新中心的优势资源。
其次,优化人口合理性布局和结构,激发城市创新发展活力。要按照“一核一主一副、两轴多点一区”的空间布局要求,合理规划人口分布状况和人口迁移流动,优化提升各区域生产功能与产业效率。有序调整人口年龄、性别、城乡、职业等结构,构建合理、稳定、完善的人口发展体系,为激发城市创新发展活力提供根本保障。要特别注重对人口教育结构和人力资源结构的优化,实施更积极的人才引进政策,完善领军型人才、高层次人才、创新性人才的入职落户政策,凝聚世界一流领军人才和高水平研发团队。
再次,细化人口有序性服务和管理,促进经济社会协调发展。构建面向城市实际人口的服务管理全覆盖体系,建立以居住证为载体的公共服务提供机制,扩大基本公共服务覆盖面,提高公共服务均等化水平,为经济社会发展创造公平公正的良好环境。保障基本、循序渐进,积极推进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重点加强流动人口聚居区善治与善政。
最后,深化京津冀人口协同性发展,助力世界级城市群建设。编制实施好京津冀人口协同发展规划,明确三地人口规模、人口结构、人口分布、人口素质等重大问题,并从人口政策、生育政策、流动政策、养老政策等方面形成具体措施,努力推动三地人口发展“一张图”规划、“一盘棋”建设。探索人口经济密集地区优化开发的新模式,着力建设以首都为核心的世界级城市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