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爱心向“黔”进
九月的金陵,秋雨悄然带走了夏的燥热,古都南京进入最美的收获季节。
钟山脚下,在第十一届中华慈善奖表彰大会江苏省分会场里,一群身着戎装的军人格外引人注目,他们就是陆军工程大学野战工程学院学员22队“爱心向‘黔’进”团队代表。在现场各界代表和媒体记者赞许的目光中,大家共同见证了团队作为全军唯一获评“中华慈善奖”慈善楷模单位的荣耀时刻。
走出会场,团队成员、学员22队政治教导员张锐给当初活动的发起人袁道银发了一条微信:“你12年前播下的种子,如今已根深叶茂……”看着袁道银微信头像上孩子们灿烂的笑容,张锐的心情也如初霁的天空般明朗灿烂。
一
爱心故事起源于12年前的一次偶遇。2009年6月的一个晚上,学员袁道银一走进图书馆,目光就被门厅处的一张小海报吸引了。海报上一群大山里的孩子衣着俭朴,笑容羞涩,目光中流露出的那份渴求深深感染了他。海报上有一行字:“请大家伸出援助之手!”
袁道银立即联系了海报的制作人、同校学员谢开武。原来,海报上的学生就是谢开武老家贵州纳雍县化作苗族彝族乡的孩子们。那里办学条件非常艰苦,连续两年的旱灾使很多家庭雪上加霜。想到又会有一些孩子不得不辍学回家,谢开武心中十分焦急,萌生了贴海报请同学一起帮助失学儿童的想法。
袁道银回到学员队,向队干部做了汇报,并建议以团支部名义向全队学员发出倡议,号召大家向纳雍山区失学儿童伸出援助之手。
“挽救一个孩子的学业,就是挽救一个家庭的希望。”在学员队组织的爱心捐款仪式上,袁道银向战友们发出倡议。学员们积极响应,大家拿出平时积攒的津贴费,郑重地放入捐款箱。
袁道银提议:“咱们给这个活动起个名字吧,让爱心助学活动更好地延续下去。”学员们你一言我一语地讨论起来,最终,大家都觉得“爱心向‘黔’进”这个名字最有味道,于是活动的名称就这么延续下来。
一个月后,袁道银带着全队146名学员筹集的12876元捐款,踏上驶往贵州纳雍的列车,开始了相隔1800公里的“爱心向‘黔’进”之旅。
纳雍县地处云贵高原腹地,交通闭塞、经济落后,当时还是国家级贫困县。经过30多小时的奔波,袁道银终于到达了纳雍县。
从县里到村里,一路跋山涉水。山高路窄,路旁悬崖壁立,没多远就突然来个急转弯,袁道银的心始终在嗓子眼吊着。
定点帮扶的阳光小学位于纳雍县化作苗族彝族乡野鸡落村。这所方圆数十公里内唯一的小学仅有8名教师。他们不仅要完成6个年级182名学生的教学任务,还要搭伙烧饭、照顾学生、打扫卫生。尽管条件艰苦、师资力量薄弱,但在山里人的眼中,这所学校承载着大山的希望。
袁道银背着沉甸甸的包裹,走进阳光小学。学校是山腰上的一座旧楼,教室地面上的黄土混着积水,黑板破旧,课桌残缺不全,有些桌腿是用砖块垒起来的……即便早有心理准备,但眼前的景象还是深深触动了这个年轻的军校学员。
第二天一大早,在校长谢志昌的带领下,袁道银先后走访了20多户贫困学生家庭,给他们送上同学们准备的爱心礼物和信件。
当时正值暑假期间,田间地头常常能看到小学生们背着大大的箩筐在割草、挖土豆。他们中不少是留守儿童,小小年纪还要服侍老人、照顾弟弟妹妹。目睹这一切,袁道银心中泛起的不只是心疼,更有敬佩。
“3天的山乡之旅,有辛酸,有感动,更有震撼。看到孩子们在贫穷荒凉的大山深处,仍然保持着对求知的热切渴望,我下定决心,要尽自己所能长期帮下去……”返程路上,袁道银在日记本上记下了这次爱心之行的所见所感。
二
盛夏七月,又到一年毕业季。学员们整理行装,即将奔赴新的战场。
“教导员,我想把自己的三等功奖金捐给纳雍山区的孩子们。”毕业前的一天晚上,学员严北生敲开了教导员张锐的房门,汇报了他的想法。
严北生是优秀士兵提干学员,原部队驻地在武汉。毕业之际,他主动放弃回大城市的机会,志愿到海拔4000多米的西藏某边防部队工作。当天,队里刚刚宣布了他的毕业分配命令和立功通报。
严北生的举动让张锐很受感动。他没想到这个平日里大大咧咧的学员在奔赴边疆之前,还牵挂着山区的孩子们。
第二天,毕业告别仪式刚刚结束,严北生径直来到队里的捐款角,把三等功荣誉奖金全部放进了捐款箱。和严北生一样,队里所有赴艰苦偏远地区的立功学员也纷纷捐出了自己的立功奖金。
如今,在学员22队,每一届毕业学员在离队前,都会自发地组织一次捐款仪式。这已经成为学员毕业仪式的一个特殊环节。
2020年7月,“爱心向‘黔’进”活动迎来第11个年头。毕业前夕,荣立一等功的学员卢超作为代表,带着战友们捐赠的爱心助学金,奔赴贵州山区。
清晨,烟雨蒙蒙,汽车驶向纳雍的大山深处。在老师的陪同下,袁道银首先走进的是四年级学生龙霞家。龙霞的父亲早逝、母亲改嫁。除了上学,她每天还要砍柴、做饭、照顾身体有残疾的爷爷奶奶,稚嫩的肩膀早早地挑起了生活的重担。看到老师和解放军叔叔到家门口了,龙霞把家里的板凳擦了又擦,热情地招呼大家坐下。卢超将助学金郑重地递到龙霞手上,并当即决定与这个11岁的小姑娘结成帮扶对子,资助她完成今后的学业。龙霞手捧助学金,眼里盈满感激的泪水。
山路蜿蜒,爱心团队一行人跋涉在泥泞的山路上,前后走访慰问了10多位师生代表,把爱心和温暖送到大山深处。
回校后,按照惯例,学员队第一时间组织了一次“爱心向‘黔’进”活动分享交流会。
“大山深处写满生活的艰辛,却也孕育了孩子们最朴实的笑容。很多人没有目睹过城市的霓虹,却从不抱怨大山的贫瘠,更不吝啬自己的笑容。小小的教室、薄薄的书本,寄托着他们的梦想和对未来的向往。愿有越来越多的同学加入我们,一起守护孩子们的梦想!”交流会上,卢超给同学们讲述着自己的感受。这位曾获得国际军事比武第一名的钢铁硬汉十分动情。台下学员们静坐倾听,爱的火焰在内心升腾。
12年来,一茬茬学员像传接力棒一样,把扶贫助学的赤诚之心传承延续。
“以前都是把助学金平均分给贫困学生,对于特别困难的学生没能给予重点帮扶。”
“直接给现金可能会被孩子的父母用来补贴家用,怎样保证专款专用?”
“我们倡导大家捐一些书籍和衣物,给孩子们更直接的帮助。”
每年的“爱心向‘黔’进”策划会上,学员们都会提出各种改进意见。这群具有创新精神的军校学子群策群力,让帮扶计划在规范有序的执行中不断创新。学员队建立了贫困学生档案,用善款成立了“爱心基金”“助学金”和“奖学金”等,加强对特困家庭的定点帮扶,并对学习成绩优异的孩子们进行奖励,激励他们好好学习、实现梦想。
学员们持之以恒的付出,汇聚成爱的河流,托起一条条满载希望的小舟。
三
红色的烛光、斑斓的彩灯,一个眼里噙着泪水的小女孩在一群军校学员的簇拥下,对着生日蛋糕默默许下愿望……
小女孩名叫林蕾,是贵州纳雍阳光小学三年级学生。“这是我第一次走出大山,第一次坐飞机,第一次和解放军叔叔们一起过生日,也是我过的最有意义的一次生日。”林蕾激动地说。
2019年5月,“爱心向‘黔’进”活动开展10周年之际,林蕾等10名师生代表受邀来到南京,跨越千里寻找“爱的源头”,与学员22队共同开展“爱心十年,‘黔’进十载”主题实践活动。
学员们带着孩子们走进南京博物院、瑞金北村小学、军校图书馆……让大山里的孩子看到了更广阔精彩的世界。一路上,孩子们最喜欢听学员讲个人成长经历,一个个励志故事让他们的眼睛里充满了敬佩和向往。
“外面的世界真大!我一定要好好读书,长大后做一个对国家和社会有用的人。”离开南京博物院时,三年级小学生杨肖激动地说。
在爱心团队的带领下,面对庄严肃穆的雨花台烈士纪念碑,小学生们一起抬起右手,齐刷刷地敬了一个标准的少先队队礼。
“爱心向‘黔’进”活动,用爱心将相隔千山万水的江苏南京和贵州纳雍紧紧联系在一起,将两群学生的心紧紧联系在一起。军校学子情系大山孩子,年复一年穿越山水之隔,向贫困山区的孩子们传递着爱与力量,为他们点亮求学成才的梦想。12年来,“爱心向‘黔’进”团队累计帮助400余名孩子重返课堂,有100余人后来考上了大学。
“助学活动不仅在山区孩子们的心灵中播下了希望的种子,同时也让我们自己感受到了奉献的快乐。”爱心团队第十任队长、2018级贵州籍学员田西在交接爱心接力棒时由衷感慨。
聚是一团火,散是满天星。虽然团队成员中每年都有人毕业离校,奔赴祖国的四面八方,但不管身处何处,他们依然牵挂着大山里的孩子,让爱心在更大的时空延续。
学员卢超毕业分配到新疆军区有“天山雄师”美誉的某部后,与同批毕业的7名新干部成立了“雄师爱心班”。他们坚持每月捐款200元,月底定向汇款、集中公示,并向贫困生承诺“一直资助到他们上完大学为止”。每年,他们中都会有人利用探亲休假时间去纳雍,把关心鼓励送到孩子们身边。
爱如阳光,照耀心灵。山里孩子们可以安心读书了,他们每每有了好成绩便会写信告诉千里之外的解放军叔叔。孩子们的好学上进和坚强淳朴感动着学员们,无私付出带来的温暖回馈也给年轻的军校学子以精神滋养。一届届学员把这种扶贫帮困、无私奉献的精神转化为努力奋进的正能量。学员22队先后荣获“全国五四红旗团支部”“基层建设标兵单位”等各级表彰60余次,成为扶贫助学的一张亮丽名片和全面建设的过硬标杆。
金秋时节的陆军工程大学校园,又迎来了一批崭新的面孔。年轻的军校学子们步履铿锵、青春飞扬。学员22队荣誉室里,新一届“爱心向‘黔’进”团队负责人、学员甘建超双手捧着“中华慈善奖”奖杯,郑重地摆放到荣誉墙最醒目的位置。在奖杯两旁,分别是“全国民族团结进步模范集体”和“第七批全国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单位”两块奖牌。甘建超轻轻擦拭着这些奖牌,耳畔仿佛回响起山区孩子们那朗朗的读书声……(■王含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