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要闻 金融 物流 汽车 国企 财经 公司 环保 能源

您的位置:首页 > 房地产 >

央行再提房地产“两个维护”,信贷政策将转向?

来源:北京商报    编审:    发布时间:2021-09-30 15:36:29

继央行货币政策委员会2021年第三季度例会首度提及房地产后,央行再次就房地产金融“发声”。根据央行官网,9月29日,央行、银保监会联合召开房地产金融工作座谈会,再次提及“两个维护”,即维护房地产市场的平稳健康发展,维护住房消费者合法权益。

再提“两个维护”

会议认为,近年来,金融部门全面落实房地产长效机制,稳妥实施房地产金融审慎管理制度,保持房地产金融政策连续稳定,在服务实体经济、推动经济转型升级和促进房地产市场平稳健康发展中发挥了积极作用。

会议强调,金融部门要认真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决策部署,围绕“稳地价、稳房价、稳预期”目标,准确把握和执行好房地产金融审慎管理制度,坚持“房子是用来住的、不是用来炒的”定位,坚持不将房地产作为短期刺激经济的手段,持续落实好房地产长效机制,加快完善住房租赁金融政策体系。

会议要求,金融机构要按照法治化、市场化原则,配合相关部门和地方政府共同维护房地产市场的平稳健康发展,维护住房消费者合法权益。

招联金融首席研究员董希淼分析指出,于8月17日召开的中央财经委员会第十次会议中提到,以经济高质量发展化解系统性金融风险,防止在处置其他领域风险过程中引发次生金融风险。而加强和改进房地产市场调控、保持房地产市场平稳发展,是防止发生次生金融风险的重要方面。

董希淼表示,进一步坚持“房住不炒”的定位,有保有压,区别对待,加强房地产市场和重点企业风险防范,确保风险处置平稳有序进行。金融是房地产市场的血脉,应实现金融与房地产良性循环。金融机构在落实房地产贷款集中度管理制度等过程中,应把握好力度和节奏,既要积极又要稳妥。

提高防控风险能力

此前,9月27日,央行官网披露了央行货币政策委员会2021年第三季度例会的主要内容,会议提到维护房地产市场的健康发展,维护住房消费者的合法权益,推进金融高水平双向开放,提高开放条件下经济金融管理能力和防控风险能力。

这也是央行自2019年以来,披露的所有央行货币政策季度例会内容中,首次提及房地产市场相关内容。消息一经传出便引发热议,9月28日,A股房地产板块更是集体上涨,最终当日收涨3.38%。

北京商报记者了解到,自2020年以来,房地产金融在融资端、土地供应端以及面向消费者的需求端等方面的监管红线不断收紧,全国房地产市场持续降温。进入2021年下半年后,随着房地产调控持续收紧,还有部分城市出现大范围的“房市降价潮”,地方监管部门通过约谈房企、落地限跌令对恶意降价行为进行了严厉打击。

另一方面,随着部分房企债务风险逐渐暴露,在引起消费者恐慌的同时,也引发了市场对于房企资金链断裂进而导致系统性金融风险的担忧。

天风证券研究所房地产团队认为,结合近期发生的一些房企风险事件,或表明金融管理部门对市场下行及行业的风险事件有所关注,房地产稳定健康发展仍旧是维护重点,且从维护住房消费者的合法权益角度,保民生、保交房或将成为下一阶段工作重点。

信贷政策将转向?

在央行货币政策委员会例会提及房地产后,不少业内人士分析认为,央行释放了房市维稳信号,对于提振房地产市场信心有着重要意义。同时,市场上关于房地产行业信贷政策将转向、新一轮松绑即将到来的声音也开始出现。

针对这一情况,中原地产首席分析师张大伟指出,房地产信贷额度吃紧是最近房地产急剧下降的主要原因,之前市场误解保障住房消费者合法权益就是放水信贷放松调控。“现在看并没有政策变化,继续明确房地产调控的‘房住不炒’原则,按照本次会议内容,房地产市场的信贷荒还会持续,四季度楼市冷是趋势。”

易居研究院智库中心研究总监严跃进认为,此次座谈会明确信贷政策依然坚持房住不炒的导向。同时,商业银行在落实房贷集中度的过程中,各类信贷管控需要合规合法合理,房地产合理消费需求和购房者合理权益还是需要给予保障。除了传统的按揭贷款等领域外,租赁住房市场的信贷工作需要加速,以积极配合租赁消费市场的健康发展。

对于如何做好“维护住房消费者合法权益”这一问题,董希淼表示,在少数房地产企业出现资金紧张等情况下,地方政府、金融机构尤其是房地产企业,首先应从维护社会稳定、保障基本民生的高度出发,采取切实措施,确保在建工程不烂尾,力争已售楼盘如期交付,已交付楼盘如期办理权证。

“同时,要继续实施差别化的住房信贷政策,推动个人住房贷款业务合理发展。金融管理部门在实施调控政策的过程中,应尽量降低对购房者刚性需求和合理改善性需求的影响。”董希淼如是说道。(岳品瑜 廖蒙)

精彩推送

最火资讯

Copyright @2008-2018 名企时报网 版权所有
本站点信息未经允许不得复制或镜像 联系邮箱:9 9 2 5 8 3 5@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