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一轮强降水过程刚走,眼下,又一轮降水过程正在全国进行。
今天(8月30日)至9月1日,河南降雨仍然频繁,其中今天大部地区有阵雨,洛阳、郑州、开封等地有中到大雨,局地有暴雨,公众需注意防范。
昨天,河南多地出现降雨,局地遭遇大暴雨。据监测显示,29日06时至30日06时,新乡、洛阳、郑州、开封、商丘、周口、南阳局地出现大暴雨,安阳、濮阳、焦作、济源、许昌、平顶山、驻马店局地出现暴雨,鹤壁、三门峡、漯河、信阳局地出现大雨。全省共有890个雨量站降水量超过50毫米,其中大于100毫米的有70个,最大降水量出现在洛阳市栾川县老君山,达149.6毫米。
今天,河南雨水仍然频繁,河南省气象台预计,今天白天,全省阴天,淮河以北大部分地区有阵雨、雷阵雨,其中黄河以北和三门峡、洛阳、许昌、漯河、平顶山、郑州、开封七地区有中到大雨,局部暴雨并伴短时强降水等强对流天气。
今天夜间,淮河以北阴天,大部分地区有阵雨、雷阵雨,其中黄河以北和三门峡、洛阳两地区北部部分地区有中到大雨,局部暴雨并伴短时强降水等强对流天气,其它地区阴天间多云。
明天,淮河以北阴天,大部分地区有小到中等强度的阵雨、雷阵雨,其中黄河以北和西部部分地区有大雨,局部暴雨,其它地区多云。
9月1日,河南全省阴天,大部分地区有阵雨、雷阵雨,中西部、北部有中到大雨,局部暴雨。
气象专家提醒,近期河南降雨频繁,公众外出需携带雨具。同时降雨频繁易导致土壤饱和,发生山体滑坡等次生灾害,公众需注意防范。
不少人有疑问,今年气候背景是否异常?北方的雨水怎么这么多?针对相关话题,中新网专访了国家气候中心正研高工顾薇进行解读。
1、北方的雨更多了吗?
——确实多了
“入夏以来,截至8月24日,除东北东部和华北西部以外,我国东部长江以北大部分地区降水较常年同期偏多。”顾薇说。
其中内蒙古东部、黑龙江西部、辽宁大部、北京、天津、河北大部、河南大部、江苏大部降水偏多2成以上,北京东部、天津大部、河北东北部、河南北部等地区偏多5成以上。
以京津冀地区为例,今年夏季以来(截至8月24日)降水量为488.1毫米,较常年同期(323.9毫米)明显偏多,是1991年以来第2多(第1为1996年,499.3毫米)。
2、北方的雨为什么多了起来?
——和“拉尼娜”现象有关
虽然降水偏多并不罕见,但顾薇总结,今年华北雨季具有开始偏早、结束偏晚、雨期偏长,总雨量偏大的特征。
平均而言,华北雨季7月6日开始,8月18日结束。今年雨季7月12日开始,目前尚未结束。
“热带中东太平洋在2020年8月-2021年3月发生了一次‘拉尼娜’事件,今年夏季华北降水偏多、雨季偏长与这次‘拉尼娜’事件有一定的联系。”
顾薇介绍,研究表明“拉尼娜”事件会通过对印度洋海温及大气的滞后影响,使得夏季西北太平洋副热带高压位置偏北、东亚夏季风偏强,引导更多水汽输送到我国北方地区,有利于华北地区降水偏多、雨季开始偏早、雨季偏长。
3、北方降水偏多算是气候异常的表现吗?
——不是很异常
有人担心,北方的雨这么多,是异常现象吗?对此,顾薇表示,其实今年北方雨多的这种情况,并没有那么特殊,以往也发生过。
以京津冀地区夏季同期降水为例,2016年为445.7毫米,2012年为434.2毫米,都比常年同期323.9毫米明显偏多。
在1960-1970年代,北方多雨的情况更为常见,比如1977年京津冀夏季同期降水量达到532.7毫米,1963年有512.9毫米,分别是有记录以来的第一和第二多。
4、接下来北方还会有频繁的降水吗?
——较前期明显减少
目前,北方的雨季尚未结束,后期还会有频繁的降雨吗?
顾薇表示,预计华北雨季将在8月底至9月初结束,9月之后华北地区还是会有较明显的降水过程,但相较于7月、8月肯定是减少的趋势。
5、今年我国的雨水比过去更多、更频繁、更极端吗?
——极端性确实更突出
“今年的雨怎么这么多?”这是不少人的疑问。
顾薇表示,夏季以来,从全国平均来看,雨量是和多年平均基本持平的。但不同地区的降水情况不一样,地区分布不均匀。比如像北京、天津、河北、河南等北方地区,降水过程相较于多年平均来看明显偏多,雨量也大。但也有一些地区,比如广东、广西,它们的降水明显偏少。
不过,从极端性来看,今年确实是比较突出的一年。尤其是7月份河南破纪录的极端强降水事件,小时雨强、日降水量、降水过程的强度都突破了历史极值,极端性是比较突出的。
6、气候数据频频打破纪录会成为常态吗?
——可能变成新常态
提及河南7.20极端强降雨,顾薇表示,在全球气候变暖的背景下,未来极端强降水发生的可能性是增大的,以后也有可能成为一种新常态。
极端天气气候事件的预测一般来说都有很大的难度。
顾薇举例说,工作中,针对每一项预测工作,在实况发生以后,都要对照实况对预测效果进行评估和总结。有时在总结中会发现,实况和预报有很大偏差。而这种偏差往往正是由一两次极端天气事件所导致的。这是由于极端事件的可预报性比较小,往往在很临近的时候才能出现信号,中长期尺度的气候预测一般很难把握住这样的信号。
“极端事件的预报在国内国外都是难点。”顾薇表示,未来的预报需要努力认识新常态下的新规律,加强对极端事件的成因和预报方法的研究;同时要加强科普宣传,提高社会对气象极端事件的防御的意识和防御的能力。提高避险的意识和能力。
7、春季的沙尘暴多了,夏天的雨多了,今年算是气候异常年份?
——这种说法不合适
“说今年气候‘异常’其实不太适合,因为每年每个季节都有异常的气候特征。例如去年夏季长江流域降水的异常偏多就非常明显。”顾薇说。
气象学意义上的异常,是和30年平均数据相比。就全国而言,其实每一个月,或者每一个季节,都有其异常特征,没有一个季节或者一个月是完全按照平均状态出现的。
不过,今年的气候有一个明显的特征,季节内变率比较大。例如,有些季节的气候异常特征可能是比较连续的,连续两、三个月都出现相似的气温或降水异常特征,但今年的冬季前期明显偏冷、后期明显偏暖,气温有非常明显的转折性变化。
不过,顾薇表示,历史上也有不少年份有这样的特征。比如2007至2008年冬季的气温季节内变率也很大,前冬明显偏暖,后冬明显偏冷;2019年夏季降水的季节内变率也比较大,在6-7月份北方降水偏少为主,江南地区降水偏多,8月份则北方地区降水偏多,江南降水偏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