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9日,聆达股份披露2020年报,报告期内,公司实现营业收入2.82亿元,较上年同比增加154.52%,归母净利润再度由盈转亏,全年亏损5601.67万元。上市十多年来,公司归母净利润已累计亏损1.53亿元。
从头部玩家到黯然出局
凭借在余热发电领域的优势地位,聆达股份(原易世达)2010年登陆创业板时,从市场募集资金净额7.78亿元,超募5.69亿元。彼时,公司服务于水泥行业余热发电领域,并已向化工、冶金等行业拓展。按总装机容量计算,2006年-2009年,公司累计市场占有率13.76%,在行业中排名第三,是不折不扣的头部玩家。
不过,聆达股份却没有守住这份“江山”。十多年来,公司在余热发电领域且战且退,优势尽失。至2018年底,公司原有设计及总承包等相关资质,已不能正常用于投标和承揽业务。自2019年以来,除了一个还在执行中的项目,公司本部原有余热发电项目基本都已结束,再无拓展计划。
公开披露的年报数据也记录了公司余热发电业务的变化轨迹,2010年到2020年的11年间,公司余热发电业务营业收入从最初的5.92亿元下降到823.92万元,余热发电在公司营业收入中的占比也从最初的100%下降到2020年的2.92%。如今,余热发电,聆达股份曾经仰仗吃饭的看家本领,公司将全面退出。
投入不足丧失竞争优势
上市初期,聆达股份一直努力发展主业,致力于提高工业余热余压利用领域的市场份额。2014年3月,公司原董事长因病去世,对公司余热发电业务也带来了较大影响。在2014年报中,公司表示水泥余热发电业务规模有所缩减,这也是公司余热发电业务快速衰退的一个开端。2015年,公司有关键技术人员和核心技术人员离职。2017年,公司表示在水泥余热发电业务方面拓展订单难度很大。2018年,公司称在余热发电领域核心优势已不明显,新订单基本很难实现。到2019年时,公司称余热发电业务已不具备继续拓展的价值。
从曾经的行业领先,到无法在行业中立足,聆达股份是如何丢掉自己的竞争力的,历年年报中的相关数据或许可以从一个侧面给出部分答案。
2010年成功上市后,聆达股份研发投入从原来的数百万元跃升至千万元以上级别,公司研发全部围绕余热发电核心主业展开,2013年以前,在营收中的占比稳定在3%以上。2013年,公司取得了4项发明专利和13项实用新型专利,余热发电业务在海外市场也获得了进一步突破。
不过,自2014年起,公司的研发投入就大幅下滑到千万元以下,在营收中占比也跌破3%的比例,2017年时,公司研发投入仅有141.31万元,占当年营业收入的1.25%。研发人数方面,自2013年到2017年,分别为25人、28人、19人、12人和7人。到了2018年,公司研发人数和研发投入均变成了0。
值得关注的是,公司自2008年取得的《高新技术企业证书》,在2011年和2014年两度复审获得延期后,在2017年也到期终止。据公司2017年9月末发布的公告,公司不满足高新技术企业重新认定的申报条件,在原证书有效期届满后,不再享受相关优惠政策。
“无论哪个行业,无论在行业中曾处于什么位置,如果不能保持一颗钻研奋进的心,不去追求更新的技术和工艺,最终都会被市场所抛弃。”对于聆达股份余热发电业务的变迁,有市场人士表示。
多数投资未修成正果
余热发电逐年式微,手握大把资金的聆达股份在多个行业接连投资。
2013年,公司利用超募资金投资天然气运营及装备领域,并在2014年再度加码,不过,这块业务最终在2015年全面退出。
2014年10月,公司利用超募资金收购格尔木神光新能源有限公司(以下简称神光能源),布局光伏发电,但该电站因多方原因,业绩也曾长期不尽人意。
2016年,公司曾筹划的一项涉及光生物产业的重大资产重组未能成行。当年,公司还设立“厦门易世达新能源有限公司”,并曾在2018年与两家合作伙伴拟推进屋顶光伏项目,最终也未能实施,后来,厦门易世达正式注销。
2017年,聆达股份先是参股北京华数康,随后以超募资金与北京华数康共同投资设立商业保理公司,由于该公司自运营以来并未实现设立初衷,后来也已经清算注销。
2018年5月,公司设立全资子公司聆感科技,随后,聆感科技与中兵北斗共同出资设立“上海聆感汇科技发展有限公司”,拟以能源建设、北斗建设和大数据行业的建设为主,围绕互联网物联网等大数据业务,拓展互联网和物联网的建设和相关领域的研发制造服务及销售。不过,该合资公司自设立以来,合资双方均未出资,亦未开展业务,2020年8月,该合资公司也已注销。
2018年12月份,聆达股份增资入股上海易维视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易维视),并随后以超募资金对易维视进行收购,进军祼眼3D业务。不过易维视实际业绩与当初预期相去甚远,2021年2月份,公司决定转让所持有的易维视股权。
2019年,聆达股份还瞄向了工业大麻,并做了多项布局,但目前该部分业务基本尚未实质开展,也未产生效益。
实控人频变更战略摇摆
对于公司经营业务的频繁调整,大部分投资都是虎头蛇尾,并未实现预期目标。有律师表示,除了高管团队要审慎决策,中小投资者也应也应提高参与意识,在重大事项上通过投票表决,发表自己的意见,行使自身的权利。
聆达股份眼花缭乱的投资背后,公司发展战略也多次变化。在2015年以前,公司的主要战略就是努力拓展国内外余热发电市场。在2016年报中,公司提出要探索发展其他有利于公司长期健康发展的业务领域,到2019年时,公司表示以构建集团化经营模式为主,通过密切追踪宏观经济形势及市场发展态势,深入研讨顺应市场发展的新行业、新领域,继续以兼并、收购、股权投资等方式加大拓展力度。
而这一背后,聆达股份实控人多次出现变动。2014年3月,公司原实控人因病去世,原实控人配偶阎克伟成为公司实控人。2015年,原控股股东新余新力科将所持公司股份中的2582万股以5.16亿元对价转让给现任控股股东杭州光恒昱,刘振东成为新的实控人。2020年,王正育、王妙琪父女以7.7亿元受让杭州光恒昱的全部合伙份额,王正育成为公司现任实控人。人事方面,上市以来,共发生52次董、监、高人事变动。
再启融资押宝光伏电池
2020年,王正育上位新任实控人后,聆达股份发展重点放在了光伏电池业务上。
2020年10月,聆达股份通过重大资产重组方式收购金寨嘉悦新能源科技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嘉悦新能源)70%股权,成功进入光伏电池行业,实现在原有光伏发电业务领域向上游产业链的延伸。随后,2020年底,聆达股份再启融资计划,拟通过向特定对象发行股票募资12亿元,用于补充流动资金和嘉悦新能源二期5.0GW高效电池片(TOPCon)生产项目。
据公司在相关公告中的介绍,嘉悦新能源采用行业主流的PERC+SE生产工艺,目前一期高效晶硅光伏电池生产线全部量产,满产最大可达3GW的规模,二期5GW高效电池片(TOPCon)生产项目,计划于2021年内达产。
“2014年通过收购格尔木光伏电站,进入光伏领域,2020年通过收购嘉悦新能源,业务进一步延伸至光伏产业链电池片环节。”聆达股份在公告中表示,未来光伏业务收入会占据公司主导地位,是重点发展的核心业务。
据聆达股份2020年报所披露数据,嘉悦新能源2020年共实现营业收入2.12亿元,实现净利润2710.01万元。今年2月,聆达股份以1500万元的交易对价受让共青城合创众联投资中心(有限合伙)所持的嘉悦新能源股权,交易完成后,公司持股比例也上升到73.75%。
公开披露信息显示,嘉悦新能源二期5.0GW高效电池片(TOPCon)项目总投资高达17.61亿元,拟投入募集资金9亿元。记者注意到,截至2020年底,聆达股份最初上市时所募集的7.78亿元基本已花光,目前账上只余40.26万元,公司资产负债率在2020年也攀升至62.48%。
“上市十年,投资的业务五花八门,花光了募集资金,却还亏着钱。”前述市场人士认为,如何赢得市场信任,是聆达股份这次再融资能否顺利完成的关键。(李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