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刚刚闭幕的全国两会,“碳达峰、碳中和”引起全市场高度关注。《证券日报》记者最新获悉,目前已有多家省级试点碳交易所获得备案,多家上市公司直接或间接参与其中;整体来看,全国碳交易市场发展犹如雨后春笋般破土而出。
有专家向《证券日报》记者表示,虽然全国碳交易市场发展已经有破除之势,但整体来看仍处于发展初期,市场参与者和流动性等都未有所体现,且相关制度还不完善,例如在配额交易等多个方面;当前应加快推进顶层制度建设,让碳交易市场能够有所集中,形成更加统一和权威的价格,要加快推出碳排放期货等。
“碳达峰、碳中和”要求成为了未来我国经济发展要达到的重要目标,由于碳排放关乎各行各业,因此,加快碳交易市场发展也成为了各方关注的焦点。
《证券日报》记者了解到,全国碳交易注册登记系统已经开始为履约企业办理开户手续,全国碳交易市场建设进入了实质阶段。
中国政策科学研究会经济政策委员会副主任徐洪才向《证券日报》记者表示,目前来看,我国碳交易市场发展尚处于初期,参与者和流动性等均比较低迷,这就需要政府等相关部门来发挥引导作用,例如在配额交易制度方面。
南华期货副总经理朱斌向记者表示,做好碳交易市场发展首先要理解碳排放概念。经济发展必须使用能源,发展中国家对能源使用的需求度高,发达国家已经走过了能源使用高峰,因此,发达国家对碳排放的交易,更多是存量交易,而发展中国家更多是增量交易。
“碳交易市场应该有一整套服务体系,例如在双方交易转让配额以后,需要中介机构来发挥什么作用,同时,也要对碳排放的计量更加严格和准确,这对企业的用量评估都是非常关键的。”徐洪才介绍说,碳交易市场本质是现货交易,对产业技术提升、工艺结构优化等有很大影响。做好碳排放工作,还可以对企业进行配套制度要求,例如企业每年排放了多少二氧化碳,对应的要进行了多少植树等绿化工作。
徐洪才同时指出,碳排放市场服务链条还不够完善,要与低碳经济相适应发展。
由于当前我国碳排放还缺乏完善的制度和标准,而全国各地交易积极性很高,有专家指出,碳交易市场的发展不宜过度分散,要提高市场规模和权威性,需要一个顶层制度设计。同时,做好碳交易市场发展,需要各方的共同努力,要有统一和权威的价格作为指导。因此,还专家认为,在做好全国碳市场发展工作时,要加快形成权威的价格机制。
方正中期期货总裁许丹良向《证券日报》记者表示,我国期货市场发展从最初的套期保值和价格发现,到现在的服务于实体经济,实体企业也要利用好期货市场功能,为实体经济向低碳经济转型服务作准备。要加快形成碳排放权威的价格机制,应当尽快推动碳排放期货的推出,让更多的市场交易者参与进来,进一步加大资源配置。
朱斌向记者介绍说,目前国内登记备案的碳交易所有10家左右,碳排放交易价格为35元/吨,去年中国碳排放量为98亿吨,市场规模接近3000多亿元,但按照欧盟市场价格42欧元/吨计算,中国市场规模约3万亿元左右,因此,加快形成权威的碳排放价格很重要。
“目前国内碳排放交易市场非常分散,且规模较小,必须从国家层面上设立统一的交易所。”朱斌认为,同时,交易机制也非常重要,是引入远期交易还是期货交易等,以及按照传统的现货交易方式;考虑到企业的实际需要,现货交易方式可能并不适合,碳排放交易市场通过期货的方式或者远期合同的交易方式比较适合。(王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