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要闻 金融 物流 汽车 国企 财经 公司 环保 能源

您的位置:首页 > 能源 >

扎实做好碳达峰、碳中和工作 养殖业碳减排潜力巨大

来源:证券日报     编审:    发布时间:2021-03-29 09:58:51

近日,国务院印发《关于落实〈政府工作报告〉重点工作分工的意见》(以下简称《分工意见》)。《分工意见》提出,扎实做好碳达峰、碳中和各项工作,包括制定2030年前碳达峰行动方案。《分工意见》还提出,加快建设全国碳排放权交易市场,提升生态系统碳汇能力,实施金融支持绿色低碳发展专项政策,设立碳减排支持工具。

早在2013年,联合国粮食及农业组织发表了《通过畜牧业解决气候变化问题:排放与减排机遇全球评估》的报告。该报告表明,与畜牧业供应链相关的温室气体年排放量总计71亿吨二氧化碳当量,占人类造成的温室气体总排放量的14.5%。该报告同时表示,通过更广泛地采用规范管理和先进技术,畜牧业的温室气体减排可高达30%。这意味着,养殖业不仅拥有体量巨大的碳排放量,同时拥有较大的碳减排潜力可挖。

但是,养殖业由于散养户居多、养殖规模随意性大,往往采取“统计加估计”的方式,导致养殖业的碳排放统计摸底工作难以掌握准确数据,难以对症下药精准施策。

有券商分析师认为,对大型养殖企业增加碳税、推行碳排放权许可证并不合理,会减弱其面对散养户的竞争优势,同时减缓产能向头部集中的速度。然而,在千难万难的局面下,唐人神、湘佳股份等湖南养殖企业已经行动起来,使用饲料减量、集中养殖、无害处理、有机堆肥等多种方式,尝试碳循环模式并探索养殖业碳减排的道路。

也有专家表示,海洋是公认的地球最大体量碳库,固碳能力是陆地生态系统的20倍,中国具有漫长海岸线和丰沛水体资源,可大力发展海洋养殖、远洋渔业等业态,积极创造海洋碳汇和渔业碳汇,使养殖业找到低成本高效率的可行路径,尽快走向碳中和。

万事开头难

3月8日,在今年全国两会期间,全国政协委员,湖北省政协副主席、民革湖北省主委王红玲就农业碳排放提出:“2020年中国碳排放的100亿吨总量中,农业碳排放约20亿吨。更重要的是,按照气候中性更严格的目标,主要来源于农业生产排出的甲烷、氧化亚氮等非二氧化碳温室气体必须纳入考量,也必须降至零。在中国开展农业碳减排及碳交易,有着非常重要而特殊的意义。”

然而,这一碳排放体量巨大的行业面临着诸多难题亟待破解。王红玲表示:“目前,纳入碳排放交易的行业主要是火力发电、石化、钢铁、有色、水泥、热力、航空、建筑等行业,各方面对农业关注较少。对农业自愿碳减排方法学的开发以及农业源温室气体排放的监测、核查技术引进和研发不足。截至目前公布的总数204个的第十二批方法学清单,农业只有18个。对农业碳减排项目开发与交易机制设计不足,对农业碳减排和碳交易所带来的辐射效应、联动机制、增收机制研究较少。”

虽然研究较少,但是已经有人在做前期工作。一位农业学专家向《证券日报》记者表示:“早在2016年,我们对湖南省的生猪养殖产业进行了碳排放摸底调查工作。调查结果显示,产业结构决定了养殖业的碳排放统计工作的难度较大,可操作性较低。主要原因是散养户数量众多,养殖规模难以明确统计,作为碳排放主体的养殖种群一直在动态变化中,而且随下游市场价格波动、上游饲料价格波动、疫病发生和防疫工作等因素影响,养殖种群呈现大起大落的局面。当前的养殖业碳排放统计摸底都采取‘走访统计加经验估计’的办法,如果不能明确统计出清晰的数据,也就难以对症下药精准施策。这是当前养殖业碳排放调查和碳减排工作中的最大难点。”

不仅是湖南存在上述情况,《证券日报》记者搜索CNKI中国知网数据库时发现,一些学者在江西、安徽、福建、云南等地对养殖业碳排放及环境影响的研究结论较为一致,普遍认为养殖产业结构是决定碳减排工作难度和可操作性的决定性因素。

在券商看来,难点并非只有碳排放统计调查摸底工作,在当前产业结构下,碳减排可能会伤及头部企业。一位券商分析师向《证券日报》记者表示:“当前,生猪、活牛、肉羊、家禽、水产的养殖产能都是高度分散的,产业结构仍然以散养户居多,无力承担碳减排的任务,甚至会逃避应尽的碳减排责任义务,国家对其监管的成本太高。如果把养殖业纳入到碳减排体系中约束和考量,势必只会增加头部企业的综合成本负担。这会减少头部企业对比散养户时的综合竞争优势,减慢先进养殖产能扩张的速度,也不利于养殖产能向头部企业集中。”

凡事怕的就是认真

在千难万难的局面下,湖南养殖企业并没有坐等,而是积极行动起来。唐人神董秘孙双胜向《证券日报》记者介绍:“唐人神很早就关注并实施了养猪业碳减排工作。作为生猪全产业链企业,我们在各个环节上实施了碳减排措施。在上游的饲料环节,做了标准化饲料、口口乳、教保料、浓缩料等拳头产品,相较散养户而言,我们料肉比有明显降低。通过技术攻关,有信心在4年到5年内把料肉比降低到2.2,即2.2公斤饲料增加1公斤生猪体重。饲料消耗少了,碳排放也就少了,这是从源头减少碳排放。此外,我们还向300头以上的规模养殖场讲解推广饲料产品和科学饲养,帮助养殖大户多使用标准化饲料,减少使用剩菜剩饭,切实降低养殖过程中的料肉比,减少行业的饲料总消耗和碳排放规模。”

不仅在饲料环节挖掘碳减排机遇,唐人神集团还在运输环节认真寻找碳减排潜力。“凡事最怕的是认真,我们就想做一群认真的人。”据孙双胜介绍,为防控猪瘟疫情,唐人神在南方建设先进养殖产能,采取水铁联动方式,将采购自北方的能源原料、酒糟蛋白饲料、米糠粕等进行海陆联运送至南方地区,与汽车运输相比不仅节约成本,也减少了碳排放。养殖业的碳减排工作开头是难,过程是难的,但是我们相信结果是好的。

3月25日,唐人神集团与陈焕春院士、沈建忠院士、印遇龙院士、赵书红教授和广州暗物智能科技等团队联合签约,深入推进智能养猪项目落地。孙双胜向记者表示:“在中游的养殖环节,养殖场采取了智能化技术和自动化设备,巡场一般使用人工、机器人、高清工业摄像头等相结合的方式,年出栏量10万头的养殖场内仅需30人至40人左右。养殖场内的温度控制、湿度控制、照明管理、喂料喂水、猪体测温等环节都已实现了自动化,不仅减少了交叉感染和病毒传播,也降低了人工作业的劳动强度,还实现了养殖场的全过程能源管理,降低了养殖环节中的碳排放。”

不仅是实施碳减排措施,唐人神集团还在探索碳循环模式。

《证券日报》记者了解到,唐人神集团旗下的龙华农牧已经打造了能实现碳循环的果园楼房养殖基地,该基地占地面积为91.5亩,总建筑面积8万平方米,总投资2亿元,项目规模为1.12万头母猪,可以年出栏25万头仔猪。养殖基地配备了日处理600吨污水的处理厂和有机肥加工厂。污水经过厌氧处理、好氧处理之后,在基地内作为除臭水源循环使用,实现含氮氧化合物的污水零排放。生猪的排泄物经过发酵之后形成有机肥供给当地农民使用,发酵产生的沼气供当地居民生活使用,较好地锁定了生猪养殖业当中的碳排放,在养殖基地及配套设施中实现了碳循环。

受到唐人神集团全产业链碳减排工作的启发,冰鲜黄羽肉鸡龙头企业湘佳股份也在积极探索碳减排路径。在实施标准化饲料、集中化养殖的同时,湘佳股份与湖南石门当地的柑橘种植户结成帮扶,将鸡粪无害化处理为有机肥,供给柑橘种植基地使用,旨在尝试碳循环的可行路径。

蓝碳产业值得先行先试

在养殖业上市公司认真发掘产业链各环节碳减排机遇的同时,国内学者将视线转向了广袤无垠的海洋。中国科学院院士焦念志表示:“海洋是地球系统中最大的碳库,海洋碳库是大气的50倍,陆地生态系统的20倍。海洋中95%的有机碳是溶解有机碳,储碳周期约5000年。海洋渔业生产活动可以促进水生生物吸收水体中的二氧化碳,并通过收获海产品把碳移出水体形成负排放效果。海洋碳汇与森林碳汇相比,储碳量更大,储存时间更长,而且有不占土地资源,投入产出比碳汇林更经济的优点。”

焦念志还表示,中国有漫长的海岸线资源和丰沛的海洋水体,中国也是海产养殖大国,养殖面积和产量均居世界首位。随着现代立体养殖、深远海养殖等关键技术的突破,广阔海域具有了巨大的空间潜力。通过筛选高效良种,中国可以构建海洋碳汇可持续增长模式,蓝碳产业未来可期。

3月25日,獐子岛在互动易上回复投资者时表示:“据专家研究,海洋贝藻等养殖可以将碳移除、再利用或储存。公司根据特有的产业模式,探索发展碳汇渔业,践行低碳环保理念。”值得一提的是,早在2011年,獐子岛已经测算出海洋贝类生物具有固碳能力,一只海洋贝类动物在全生命周期中能固定30多克的有机碳,其固碳效果和固碳速度均优于植树造林。

前述券商分析师向《证券日报》记者分析蓝碳产业如何破题:“国内的海洋碳汇、渔业碳汇的研究工作起步较早。国际国内学术界普遍认为海洋存在巨大的生物碳泵,以浮游生物-藻类生物-贝类生物-甲壳类生物-鱼类共同构成这一巨大而精巧的生物碳泵,可从空气中捕获并固定数量巨大的二氧化碳。从这一生物链条来看,人工造礁、贝类养殖、虾蟹养殖、鱼类养殖都能贡献净碳汇。其中,人工造礁不仅能修复近海生态,更有‘海底植树造林’的美誉,目前只是缺少权威的碳汇统计手段和碳汇计算方法。现在水下探测手段和观测装备很多,已有大量企业从事水下摄像头和水下机器人的开发生产。人工造礁位置相对固定,海洋生物附着生长状态可随时记录对比,其碳汇计算方法可比照碳汇林。国家有关部门和相关企业可以对人工造礁的净碳汇进行先行先试着手破题,帮助中国的蓝碳产业顺利起航。”

《证券日报》记者从山河智能了解到,早在2010年,山河智能就已开始研发湿地挖机及水上挖机,其中湿地挖机采用大浮力专利技术,可在陆地、沼泽软地面及浅水区域作业。在山河智能新总部大楼前的试验深水区里,一台SWE150ESD湿地挖机正在进行挖掘作业试验。山河智能董秘王剑向《证券日报》记者表示:“这台SWE150ESD湿地挖机是基于传统湿地挖掘机的创新和升级。我们从事特种湿地挖机及水上挖机的开发工作已有多年,产品销售国内外,并获得菲律宾客户好评。湿地挖机及水上挖机均有严格防水措施,可以直接开进水里搞工程。粤港澳大湾区是我们工程建设的重要阵地,当地有漫长曲折的海岸线,适合进行人工造礁、红树林种植、近海湿地建设。只要国家一声令下,我们时刻准备着。”(肖伟)

精彩推送

最火资讯

Copyright @2008-2018 名企时报网 版权所有
本站点信息未经允许不得复制或镜像 联系邮箱:9 9 2 5 8 3 5@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