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城区的旧貌新颜 宜居更益居
北京的老胡同,始终有着一种独属于自己的文化风味。饮食、居所、工作和生活的方方面面在胡同里,随着年月的堆积渐渐融为一体,形成一种和谐共生的生活圈子。
但这样的一个圈子在进入现代城市的高速发展和创新时,往往显得闭塞和滞后。
以前门地区的西河沿街为例,作为民国时期的“银街”,这里曾银行林立。西河沿街西口的“正乙祠”曾是银钱业工会所在地,却也曾面临市政基础设施落后,街区环境脏乱,整体形象颓败等问题。街上的工商银行、交通银行等多处文保单位,也曾不得已和违章建筑相伴,同看满街的架空线遮天蔽日。市政基础设施的缺失,带来的还有消防和公厕等方面的公共安全和卫生问题。
不仅仅是此处,往东不远的西打磨厂街,稍往南去的三里河沿线长巷等多条胡同,都存在着类似的情况。老城该如何协同北京整体发展,既融入到设施全面的现代生活,又能保留传统的历史文脉和城市肌理?这是管理者面临的重大课题。
自2015年底以来,西打磨厂街修缮政治工作启动,以“修缮为主,少量新建,新老结合”为原则,西打磨厂街及周边8条胡同完成雨污、供水、燃气管道改造铺设,全面完成无煤化改造和道路工程,实现电力、电信等架空线入地,市政基础设施全面提升。
在拆除违章建筑的同时,对于具有价值的院落,聘请隈研吾、朱小地等国内外知名建筑设计师进行建筑修缮和风貌重塑的相关设计工作。增加绿化景观、照明、视觉系统,为街区提供优美的环境,既实现保护风貌,又达成提升功能。
辐射到周边的三里河、西河沿街等地,也都在相仿时间开始改造工程,除了基础的公厕、消防、管网等市政改造,让街区更宜居之外,也可以看出很多绣花工夫和心思,让整体街道更益居。
以三里河为例,从繁华的街市转入其中时,闹市的喧嚣即刻变成悠悠的鸟鸣,所感受到的是一片“市内桃源”。600米河道中,处处是游鱼,时时有水鸟。两岸回植了原生树木的同时,还新增了常绿乔木、落叶乔木、灌木、花卉等景观,为老城“留白增绿”,仿佛绘出了一幅北京的江南水乡。
城市在进步,老城区人们的生活并没有被落下。几处老城的改造都不约而同的引入了物业化管理。对于扎根生活在这里的人来说,改造并不仅仅是改善了基础市政和打造宜居的景观,未来怎么发展,前景在哪里,同样重要。
这些老街区传承了银行、会馆、旅馆的传统文化,构建了新面貌,“青年公寓”来引入新人群,为区域注入新活力。养老照料中心提供了无围墙敬老院,从医疗到文娱,保障了社区老人的晚年幸福生活。各式各样的就业创业孵化基地,为广大创业者及手工艺居家就业在社会保障和工作方面搭建了一个集成平台。
老城区的改造,不再是简简单单的一蹴而就、一锤定音,而是转变为一项发展的、可持续的社区与城市协同发展的长远服务。
新城区的规划蓝图 满足复合需求
老城区如此,新地方又是怎么规划的呢?
往东去,看一眼疏解北京非首都功能的城市副中心。城市副中心的规划面积为155平方公里,不到通州区总面积(906平方公里)的20%,在承接中心城区40万~50万常住人口疏解的同时,致力于打造一个国际一流的和谐宜居现代化城区,成为低碳高效的绿色城市、蓝绿交织的森林城市、自然生态的海绵城市、智能融合的智慧城市、古今同辉的人文城市、公平普惠的宜居城市。留白同样成为城市副中心规划的一大亮点。
位于京杭运河起点和五河交汇处的运河商务区,是城市副中心先锋性的一个极佳示范区。地面上各处拔地而起的大楼和横平竖直的宽阔街道不难看出未来的可能和发展的决心。但真正让人吃惊的是地面之下的丰富与繁忙。
据规划和工作人员介绍,地下基础设施建设分为四层,满足了未来城市应用中对于地下交通、物流、智能泊车、管网等复合需求。
以停车为例,工作人员展示了地下车库自动泊车系统,将车辆停入指定位置之后人员便可离开,系统会将车辆存入合适的位置,取车时同样仅需在指定地点等待,
系统还会贴心的将车辆调头,方便用户驶离,整个过程共耗时不超过3分钟。更重要的是,通过自动泊车系统的合理分配,原本尽可满足50个车位停车需求的空间,现在可以同时提供220个有效车位。
最近讨论的热火朝天的垃圾分类问题,在新城区是怎么解决的?传统的垃圾桶可能难觅踪迹了,综合的垃圾处理系统通过管网连接地面,将收集到的垃圾集中分类处理,再通过管网分发到相应的收容设施,对气体、固体废物进一步处理,或是装入集装箱内等待运输。
相比于垃圾的管网,整个城市的管网更为复杂,但在整体的管廊系统中却显得仅仅有条。据介绍,城区整体的管网都将通过管廊系统建设,雨污、热力、供水、电力、通讯等管网集中在管廊中各行其道。
届时,所有的修缮维护工作都将在管廊中完成。相应的部门在检修发现问题时,只需要根据位置下到相应的管廊中进行作业即可。给路面“装拉链”,三天两头的开挖维护在这里终成历史。
据工作人员介绍,运河商务区的建设将按照“15分钟城市”这一要求,从地上的便民、生活设施,到地下的交通、物流、管廊建设等,都将覆盖整个城区。其中,管网会依照需要,在不同的节点分散到各处理终端,在建设上,所有的管廊会依照标准预留空间,其中,既有检修维护的施工空间,也有预设的新增管网走线、机柜等空间。
不难看出,新区域的建设在满足自身未来发展的同时,更是在规划上预留了空间和可能性去应对发展的需要。与老城相同的是,这些规划和建设,都在兼具完善的基础设施、宜居的生活环境和对美的追求的同时,更进一步的考量了与整个人文、社会环境的协同发展。对于区域的设计和发展,不仅仅是考虑如何解决问题,更是往前了一步,为前景和发展的可能性做好了准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