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中国粤港澳大湾区改革创新报告(2021)》蓝皮书发布。蓝皮书指出,粤港澳大湾区(粤九市+香港+澳门)在2020年克服了突如其来的新冠肺炎疫情冲击,全年经济增速保持大致稳定,整体实现地区生产总值11.59万亿元,高于全国第一经济大省广东11.08万亿元的规模。预计2021年,粤港澳大湾区经济将迎来全面复苏,主要经济指标逐步回暖。
其中,粤九市表现出了较强经济韧性。据统计,2020年广东省9个城市实现地区生产总值8.95万亿元,占广东省地区生产总值的80.8%,比重较2019年提升0.1个百分点。深圳以2.767万亿元的地区生产总值保持领先,较2019年增加743万亿元,连续第四年居粤港澳大湾区首位。广州经济总量首次超越香港,2020年广州市实现地区生产总值2.52万亿元,较2019年增加1391亿元,增量位居粤港澳大湾区之首。
蓝皮书以粤港澳大湾区为宏观视角,聚焦粤港澳大湾区建设和发展的宏观形势分析和研究,总结并概括了粤港澳大湾区在2020年的发展状况,预测并分析了2021年大湾区发展所将面临的机遇和挑战,并提出了具有针对性和建设性的对策建议。同时,报告以不同领域、不同城市的个案问题为微观视角,结合社会前沿热点问题,聚焦产业发展。
目前,粤港澳三地在科技创新规则上具有各自特点与总体差异。值得一提的是,蓝皮书通过深度挖掘粤港澳大湾区在规则对接方面存在的障碍与问题,结合三地的优势资源,明确了粤港澳大湾区科技创新规则对接与合作方向,围绕体制机制、政策环境、科研管理、创新创业、知识产权、金融科技、数据信息、认证技术标准等方面提出了规则对接策略和建议。
在一系列政策的支持下,新冠肺炎疫情对国内经济影响逐渐降低,大湾区内需增长动力逐渐恢复,外贸形势好于预期,金融市场稳步攀升。蓝皮书指出,粤九市出台了多项促进消费政策,有效恢复居民信心,消费逐渐回暖。数据显示,2020年粤九市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约3.12万亿元,占广东省的比重达到77.64%,占全国比重达7.96%。
在外贸方面,深圳市表现相对突出,企业全面复工复产以及落实“六稳”“六保”出台的各项政策见效,深圳市外贸基本盘回稳向好。2020年深圳进出口总值3.05万亿元,较2019年增长2.4%,出口增长1.5%,达1.7万亿元,出口规模连续第28年居全国外贸城市首位。
蓝皮书对社会普遍关注的体制融合、政策协调、规则对接等热点问题展开了系列深入研究,从社会热点问题到微观视角均有涉及,既有关于粤港澳大湾区经济社会发展的宏观分析,也有关于不同领域、不同城市的个案问题的研究。
当中,对推动粤港澳大湾区区块链产业人才引进和培养建议的研究、对松山湖科学城融入大湾区科学中心建设体制机制的研究、对促进粤港澳大湾区反洗钱协调合作策略的研究等作了分析,力求给粤港澳大湾区建设提供相关解决方案。
记者发现,蓝皮书首次从“南沙视角”解读大湾区,对广州市南沙区现代产业发展及其功能定位、文化建设等方面特别关注。广州南沙区位于粤港澳大湾区地理几何中心,在推进粤港澳大湾区建设、构建“双区驱动”发展格局以及推进广州、深圳“双城联动”发展中具有重要的地位。
未来的城市竞争必然是文化的竞争,世界各城市、城区往往都依托政治文化中心、交通枢纽等形成独具特色的文化创意中心、代表城市形象的“城市客厅”。蓝皮书认为,打造具有南沙文化标识的“城市客厅”,可以有效提升南沙新区的城市文化魅力和城区宜居度;可加速人才、资本等高端资源要素在南沙的集聚;可以补齐南沙文创产业发展短板,培育南沙新的经济增长点等。同时,蓝皮书建议借力顶尖专业机构,加快南沙文创产业集聚。
“十四五”时期,大湾区将充分发挥产业和区位优势,率先探索有利于形成新发展格局的有效路径,增强畅通国内大循环和联通国内国际双循环的功能,并加快向全面数字化方向发展,科技创新将成为粤港澳大湾区的重要依靠。
蓝皮书指出,港澳两地需要准确把握自身角色和定位,在大湾区框架下加速港澳地区再工业化进程,调整经济结构,带动经济适度多元发展。同时建议,要进一步完善粤港澳大湾区合作协调机制,充分发挥粤港澳大湾区在促进“双循环”中的作用,在大湾区框架下加快香港与澳门的转型发展,推动粤港澳大湾区绿色发展。
据悉,蓝皮书由广州市粤港澳大湾区(南沙)改革创新研究院、广州大学广州发展研究院、广东省区域发展蓝皮书研究会共同编著。广州大学广州发展研究院副院长谭苑芳介绍,该书以第一手调研、第一手材料,反映粤港澳大湾区改革创新的现状和前景,对讲好大湾区故事、传播大湾区文化,具有示范意义。(林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