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中国红”映照民相亲心相通
新华社贝尔格莱德分社 石中玉
今年是我在海外分社工作的第6个年头。6年来,我切身感受到中国的国际影响力正在不断提升,随着“一带一路”的推进,中国的“朋友圈”也越来越大。
塞尔维亚是“一带一路”沿线重要国家,我从2019年到任贝尔格莱德分社以来,在这个本就对华十分友好的国家里看到越来越多的中国元素。今年2月,中国-中东欧领导人峰会前夕,我有幸对塞尔维亚总统武契奇进行了一次专访。我印象最深的是,在这次采访中,武契奇说得最多的一个词就是“感谢”。他说,向中国表达感谢的话语,重复多少遍都不为过。
这让我回想起第一波疫情在欧洲肆虐时,武契奇召开新闻发布会,满眼含泪地向中国求援。中国当时迅速作出回应,捐赠抗疫物资、援建“火眼”病毒实验室、派遣医疗专家组。这不仅体现了中国的大国担当,也体现出两国患难与共的友谊。2020年3月21日,中国援助塞尔维亚抗疫医疗专家组抵达贝尔格莱德机场。当时,武契奇亲自到机场迎接,与专家组“碰肘”致意。我拍摄的照片,后来也作为中国援助塞尔维亚抗击新冠疫情的实物资料,由中国国家博物馆收藏。
随着专家组到来,塞尔维亚社会对于中国的认可不断提升。专家组告诉我,“感谢”同样是他们来到塞尔维亚后听到最多的词。专家组成员、中山大学附属第三医院感染科副主任林炳亮在接受采访时说,走访医院时,医护人员有时还会列队欢迎,用刚学的中文和专家组打招呼,对他们说“你好”。进入病房后,一些病患见到中国专家,会竖起大拇指为他们冒着生命危险进入“红区”的行为“点赞”。
而最让专家组感动的还是塞尔维亚普通民众表现出来的支持。由于日程紧张以及疫情管控措施的严格,专家组和当地普通民众的接触机会不多。林炳亮记得,有一次,在前往其他城市途中,一家加油站的员工们得知他们是来自中国的专家后都争相合影。
在这些专家英雄一般的事迹背后,是他们像普通人一样温情的一面。在专家组驻地,广东省疾控中心艾滋病预防控制所一级主任科员龙其穗的床头贴着儿子和女儿的合影,在书桌上也摆着一个卡通发卡和一辆玩具汽车。他对我说,把女儿的发卡和儿子最喜欢的玩具车放在书桌前,可以缓解对他们的思念。
正是这样一群普通人,他们在塞尔维亚“战斗”了82天,其间三度延期,在塞尔维亚抗击新冠疫情的斗争中发挥了关键作用。正是采用了专家组的建议,塞尔维亚的感染率和死亡率都处于欧洲较低水平。
为了向中国表示感谢,塞尔维亚首都贝尔格莱德多座标志性建筑亮起象征中国国旗的红色。摩天大楼、跨河大桥以及议会大厦,都披上了红色的外衣。这是我第一次在驻在国,看到“中国红”照亮当地的夜空。
作为一名中国驻外记者,能够在疫情肆虐时迎接来自祖国的医疗专家,能够亲眼见证两国在面对困难时期的“民相亲”和“心相通”,我感到非常荣幸和自豪。
作为一名新华社记者,我将继续用我手中的笔和相机,在海外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新华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