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要闻 金融 物流 汽车 国企 财经 公司 环保 能源

您的位置:首页 > 区域经济 >

“宁为狂狷,毋为乡愿”

来源:解放军报    编审:    发布时间:2021-11-09 07:56:51

原标题:“宁为狂狷,毋为乡愿”

●狂狷乎?乡愿乎?每一名党员干部都应该深刻思考,作出正确的选择

明代戏曲家、文学家汤显祖在《〈合奇〉序》中有言:“士有志于千秋,宁为狂狷,毋为乡愿。”至今读来,仍然发人深省。

何谓狂狷?古人原意与今义有所不同。《论语·子路篇》中解释:“不得中行而与之,必也狂狷乎。狂者进取,狷者有所不为也。”大意是说,即使不能够与奉行中庸之道的人交往,那么狂狷这类人也可以啊。狂者积极进取,应该说的就直言不讳,应该做的“虽千万人吾往矣”;狷者洁身自好,决不肯随声附和,同流合污。古人所说的狂狷者,放在今天就是才能突出、坚持原则、敢于创新,有时可能性格倔强甚至不太“听话”,但如果帮带有力、管教有方,也能够干出一番事业的人。

北宋著名政治家、文学家范仲淹一生秉持为人做官准则,在关乎原则道义的事情上绝不苟且妥协,是一名典型的“狂狷”者。庆历三年,范仲淹升任参知政事后,锐意改革吏治,把各省官员名单中不称职的人员名字全部划去。富弼在旁劝他说,您这样简单一笔划去,就会让别人一家伤心痛哭了。范仲淹则说:“一家哭,何如一路哭耶?”意思是说,宁可让无能的官员一家子伤心,也不能让一省的百姓痛苦伤心。试想,如果范仲淹怕得罪人,不敢大刀阔斧整顿吏治,任凭这些昏官贪官在地方上中饱私囊、鱼肉百姓,那么他也不可能流芳千古,令世人景仰了。

与狂狷相对的是乡愿。对此,孔子丝毫不掩饰对其鄙夷唾弃之情。《论语·阳货篇》中说,“乡愿,德之贼也”。《孟子·尽心》则解释得更清楚一些,说它是“同乎流俗,合乎污世,居之似忠信,行之似廉洁,众皆悦之,自以为是”。大意是说,这种人看起来忠厚谨慎廉洁,人们都很喜欢,实际上这些人是与世俗同流合污,没有原则,没有操守。宋朝理学家朱熹更是在《朱子语类》中直斥:“乡愿是个无骨肋的人,东倒西擂,东边去取奉人,西边去周全人,看人眉头眼尾,周遮掩蔽,唯恐伤触了人。”

《围炉夜话》中讲:“孔子何以恶乡愿,只为他似忠似廉,无非假面孔。”此语可谓一针见血。然而现实中,乡愿之人在一些地方仍或多或少存在。比如,那些言多驯顺而无是非观,为私欲拉拉扯扯抱成一团,广结所谓“善缘”的“老好人”;那些看似忠厚老实,实则四方讨好、八面玲珑,言行不一、当面一套背后一套,没有一点道德底线的“好好先生”;那些东张西望、袖手旁观、坐而论道、回避矛盾的“和稀泥”干部,如此等等,不一而足。

我们党历来旗帜鲜明地反对好人主义。习主席在2021年秋季学期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中青年干部培训班开班式上深刻指出,对共产党人来说,“好好先生”并不是真正的好人。奉行好人主义的人,没有公心、只有私心,没有正气、只有俗气,好的是自己,坏的是风气、是事业。可能短时间或表面看来,一些“好好先生”似乎口碑还不错。然而,真正的评价来自于实践,来自于群众。没有过得硬的作风,没有经得起检验的实绩,泡沫终会在阳光下破灭,一时的虚名必然立不住,更靠不住。

为了党的事业,敢于坚持原则而得罪个别人,有时是不可避免的,怕的是因少数人的利益得罪了多数人,损害了人民群众利益,贻误了党的事业,成为千夫所指的历史罪人。狂狷乎?乡愿乎?每一名党员干部都应该深刻思考,作出正确的选择。(■李大远)

精彩推送

最火资讯

Copyright @2008-2018 名企时报网 版权所有
本站点信息未经允许不得复制或镜像 联系邮箱:9 9 2 5 8 3 5@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