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要闻 金融 物流 汽车 国企 财经 公司 环保 能源

您的位置:首页 > 区域经济 >

眺望一支特殊的战斗队伍——小说《红霞飞》创作谈

来源:解放军报    编审:    发布时间:2021-11-14 08:01:22

原标题:眺望一支特殊的战斗队伍——小说《红霞飞》创作谈

自《历史的天空》之后,我越来越集中于中国革命战争题材创作,思考越多,课题越多。

有个问题一直悬在我脑海里——中国革命之初,尽管毛泽东等伟人已经预见到中国革命高潮“是站在海岸遥望海中已经看得见桅杆尖头了的一只航船”“是立于高山之巅远看东方已见光芒四射、喷薄欲出的一轮朝日”,但是在那个时候,对于不少农民、工人和士兵来说,“革命”还是一个相对抽象的概念。这些对革命一知半解、尚未清晰地看到革命前途的普通革命者,在强敌和艰难困苦面前,为什么可以义无反顾、前仆后继?支撑他们的动力是什么?他们为什么而战?现成的答案是,为信仰而战。那么,信仰是怎样进入这些人的心灵的?

不错,我们能找到现成的答案,譬如通过减租减息和打土豪、分田地,让他们得到革命的实惠;譬如思想建军、支部建在连上、各种教育动员、诉苦等,统一思想,激发了他们的革命热情等,这些都是培养理想信念的有效方式。但是,这些方式并不是全部,在有些时候和有些地方,一定还有更直接和更有效的方式。

就在这种顺藤摸瓜似的研究中,我发现了一个“奥秘”,或者说发现了红军的一个秘密武器:“红军为啥打胜仗?红军白军不一样。红军打仗为信仰,白军打仗为吃粮;红军砍头风吹帽,白军风吹两边晃;红军住宿上门板,白军过境如虎狼;红军官兵亲兄弟,白军敲诈又克饷……”这首歌是我编的,在小说《红霞飞》里通过人物之口唱了出来,但是这个“编”不是瞎编,是根据大量历史资料和红军时期文艺节目改编的。虽然在艺术上略显粗糙,却一定程度揭示了红军敢打必胜的内在精神动力。事实上,在那苍茫的战争岁月,红军的纲领、目标、纪律、希望……往往就是通过短小精悍的文艺节目传递到官兵心里,照亮了支持革命的民众。一段快板、一首歌曲、一张宣传画、一出活报剧,都能迅速转换成战斗力。

1929年12月,古田会议决议第四部分专题阐述了红军宣传工作,明确宣传队的规模结构:“军及纵队直属队均各成一单位,每单位组织一个中队,队长队副各一人,宣传员十六人,挑夫一人(挑宣传品),公差二人。”1929年8月,周恩来代表中央起草的给红四军的“八月来信”,其中称赞红四军关于“宣传兵”的组织。这让人联想到宣传兵是一支队伍,可以直接参战。

以后,我多次研读古田会议决议,从浩如烟海的史料中想象红军的一次次征战,似乎能够看见,在土地革命的腥风血雨中,在饥寒交迫的长征路上,在艰苦卓绝的抗日战场,始终活跃着一支特殊的队伍。他们是照亮黑暗的灯,是融化冰雪的火,是凝聚精神的人,他们就是自古田会议之后一直伴随中国革命的特殊队伍——文艺宣传队。

凝聚红军精神的人,是什么样的人?他们如何超越了普通人的普通?这是我创作《红霞飞》的目标所在。

我写小说,比较倾向于“大处着眼,小处下手”。古田会议决议专门为宣传队规定了“挑夫”编制,让我眼前一亮,很快找到了下手之处。经过一年多的酝酿,脑子里渐渐有了何连田、杨俊华、马德、郑振中这样一群小人物形象。这些刚刚脱胎于普通民众的人物,一方面通过文艺的方式激励士气、瓦解敌军、唤醒民众,同时也通过文艺的方式陶冶了自身,成为最早觉悟、最先明白革命道理的红军战士。

何连田是作品中第一个出场的人物。这个农民的孩子因为不了解当地风俗习惯,无意中违反了“洗澡避女人”的规定,因而被“发配”到宣传队当了一名挑夫。他挑着自己的困惑和自责、挑着红军偿还群众的大洋、挑着红军的服装道具、挑着仅有的粮食,从闽赣根据地到长征路上,见证了这支文艺队伍鼓舞士气、争取民众、改造军阀、策反敌军、英勇战斗的历程,从而自己的心灵也受到洗礼,最终脱颖而出,成为这支队伍的坚强砥柱。还有黄埔出身的女生杨俊华、农民出身的王振寰、私塾先生出身的郑振中、旧军队过来的军官耿天阶、一向以纯粹的革命者自居的马德,等等。在漫长的战斗岁月里,他们从五湖四海走到一起。他们在战争中死去活来,他们在极限的饥寒交迫中一口气仍然活了几十年,他们在猜忌和斗争中实现了对人性的深度理解,他们在九死一生中让灵魂净化得像蓝天白云。一句话说到底,我想知道,他们是怎样由普通人成长为能够凝聚官兵精神的文艺战士的。不论是今天还是将来,我们都需要他们的精神。

《红霞飞》本来只是一个长篇小说的开头,因此何连田等人的故事也才刚刚开始。这些人物又出现在我前不久刚刚发表的中篇小说《走出草地》里,其中多了一个“公子哥儿”高一凡,还有一个“小家碧玉”方圆。他们跟随中国工农红军,踏上了伟大的长征,并在同马家军的斗智斗勇中,得到进一步锤炼,最终挣脱厄运、走向抗日战场。每当思绪飞到那个时代和那个地方,凝视那些衣衫褴褛、面黄肌瘦而目光坚定的人们,我就会想起一句话:钢铁是这样炼成的。

中国革命战争,是一个特殊的炉膛,走进去的是铁,拔出来的是剑。铸铁为剑不仅需要热血和烈火,也需要文艺。(■徐贵祥)

精彩推送

最火资讯

Copyright @2008-2018 名企时报网 版权所有
本站点信息未经允许不得复制或镜像 联系邮箱:9 9 2 5 8 3 5@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