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要闻 金融 物流 汽车 国企 财经 公司 环保 能源

您的位置:首页 > 区域经济 >

当代如何践行慎终追远传统

来源:光明日报    编审:    发布时间:2023-04-01 06:02:05


(相关资料图)

“慎终追远”的传统并没有过时,而是在人们的践行中得到传承发展。从家庭家族的丧祭活动到国家层面的祭祀黄帝、祭祀孔子,还有诸多传统节日都不同程度地体现和传承着“慎终追远”的传统。但是,也应该看到,这些实践活动还存在诸多问题,有的甚至违背“慎终追远”的道德传统,需要我们反思和调正。

首先,“慎终追远”的本义是践行孝道。《论语·为政篇》载孟懿子问孝,子曰:“无违。”樊迟御,子告之曰:“孟孙问孝于我,我对曰‘无违’。”樊迟曰:“何谓也?”子曰:“生,事之以礼;死,葬之以礼,祭之以礼。”孔子的话含蓄深刻,语意浑然,内涵丰富,生事、死葬和祭,就是一个人应该奉行孝道的全部,应贯彻始终。曾子讲“慎终追远”的本义就是在阐扬孝道。《中庸》亦曰:“事死如事生,事亡如事存,孝之至也。”侍奉已经去世的亲人,好像他们在世时一样。《礼记·祭统篇》又曰:“是故孝子之事亲也,有三道焉:生则养,没则丧,丧毕则祭。养则观其顺也,丧则观其哀也,祭则观其敬而时也。尽此三道者,孝子之行也。”生养以礼而孝顺,死以丧礼而哀戚,死后祭祀恭敬按时是对父母孝道的善始善终,是孝子的事亲之道,是人之为人的必行之道。丧祭之礼在中国文化这具有悠久的历史渊源,通过丧祭之礼,主要还是教人们懂得孝道、践行孝道,这一点在我们今天缺失严重。当今人们对孝道理解得很肤浅,主要是对父母的物质赡养,这本来是最低层次的孝行,很多人并没有意识到在丧祭之礼中践行孝道。有的农村地区,儿女在父母去世后,为了所谓的“面子”,为了不让村里人说他们不孝,就尽力大操大办,在人力、物力、财力上铺张浪费。对富裕的家庭来说,丧葬活动正是他们炫耀自己,结交关系的机会,于是大讲排场,花费极高,推动村民互相攀比。相反,对于家庭困难的村民来说,攀比带给了他们无形的压力,不得已大操大办,大额经济支出会使家庭债台高筑,在内部费用分摊时出现纠纷,甚至会出现至亲反目成仇的现象,造成亲人失和,家庭不睦。这显然背离孝道和家庭伦理,也违背“慎终追远”的道德传统。在殡葬改革方面,有的地方民政部门不切实际地强推殡葬改革,取消传统丧葬礼俗,简化过分;有的政策一刀切,方法简单粗暴,背离人伦道德,破坏公序良俗,当地百姓对此很不满意。这些都需要我们加以反思,及时纠正。

其次,“慎终追远”的核心精神是“诚敬”。《论语·八佾》曰“祭如在,祭神如神在。”他说参加祭祀祖先、鬼神的礼仪时,就要像祖先、鬼神真在面前一样,应当在内心有虔诚的情感。“祭如在”表现了孔子对待祭祀礼仪的一种虔诚态度,体现了他发自内在的诚敬之心,是真正把祭祀当成庄严神圣的事,而不是随大流碌碌而祭,碌碌而散。孔子平时罕言鬼神之事,但他重视敬鬼神,《论语·雍也篇》载子曰:“敬鬼神而远之。”对待鬼神礼敬而保持一定距离,是敬而不侮慢的态度。朱熹《论语集注》引程子曰:“人多信鬼神,惑也。而不信者又不能敬,能敬能远,可谓知矣。”说明孔子对待鬼神既不迷信,也不全然否定鬼神,是在无神论和有神论之间走中道,强调了一种敬而远之的理智态度与中道智慧。丧祭之礼的核心精神的“诚敬”。丧祭礼仪本质上是生者与已故祖先、圣贤的精神交流,必须诚于中而形于外,以精诚致敬魂魄。人们祭祀祖先、圣贤,通过特定的礼仪形式缅怀先人的音容笑貌,传颂古圣先贤的丰功伟绩,让他们再一次温暖我们的心灵,激励我们的人生。

当今祭祀除了祭黄、祭孔,各地祭祀其他先贤名人的活动很多,但有些地方往往把庄严的祭祀活动办成文化旅游活动,“文化搭台,经济唱戏”,同时举办经贸洽谈会、招商引资之类的商贸活动,花了很多钱,搞得很热闹,但未能很好地发挥“慎终追远,民德归厚”的道德教化作用。另外,一些祭祀活动形式大于内容,在举行宏大的仪式时,参祭者往往缺乏发自内心的虔诚敬畏,流于形式化。对此,著名思想史家张岂之先生曾提出心祭重于形祭。认为人们在进行祭祀礼仪活动时最重要的是参加祭祀的人对祭祀对象有真正的内在感情。各种礼仪、礼品等都是有形的表面的东西,属于形祭,而真正重要的是施礼者、参礼者以及观礼者内心对于行礼对象的真实感受,这种心祭才是真正有价值的。应该明确地将祭祀活动看成是一次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精神的陶冶活动,利用各种媒体向民众进行宣传教育,才能产生以文化人,以德润心的效果。

再次,“慎终追远”的文化精神是“重本”。礼是古代圣贤的制作,体现了追根溯源,不忘本来的文化传承精神。《荀子·礼论》曰:“礼有三本:天地者,生之本也;先祖者,类之本也;君师者,治之本也。无天地,恶生?无先祖,恶出?无君师,恶治?三者偏亡,焉无安人。故礼,上事天,下事地,尊先祖而隆君师,是礼之三本也。”世间万事万物皆有本源。我们常说:“水有源而流长,木有本而枝茂”。中国人常以枝叶繁茂来比喻家族兴旺。同样,落叶归根也是中国人一种普遍的情怀。这种“重本”的文化精神主要通过祭祖来表达。民间祭祖主要是在除夕、清明节、重阳节、中元节传统节日里举行。因各地礼俗的不同,祭祖形式也各异,有的到野外瞻拜祖墓,有的到宗祠拜祖,而大多在家中将祖先牌位依次摆在正厅,陈列供品,然后祭拜者按长幼的顺序祭拜。随着城市化和工作、打工在外地,大多数人都会在清明节假期回到故乡,到祖先墓前拜谒祭扫。时移世易,当今社会祭祖与古代社会已经有很大不同,在祭祀仪节和时间或多或少有改变,但深植于中国人心中对先人追忆和缅怀的情感,却穿越千年丝毫未变,祭祀的目的和意义也大体一致:慎终追远、敬祖尽孝,表达后辈对祖先的思念和缅怀,祈求祖先继续保佑子孙后代繁荣昌盛、诸事顺遂;饮水思源,不忘祖先、不忘根本,感恩祖先给我们生命,感恩祖先的恩德和保佑,感恩祖先开创的优良家风;事死如生,行孝报德,敦亲睦族,使后辈子孙效法祖先的懿德嘉行、传承优良家风家教等。虽然清明节已是公共假日,但由于种种原因,还有一些人不能回乡祭祖,只好通过“云追思”,缅怀先人,寄托哀思。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人们思想观念的多元化,越来越多的人选择不同的方式来表达相同的追思,特别是近几年网上祭奠方式的流行,更符合绿色、低碳、环保理念,将会被年轻人推崇。祭祖礼仪的变化是显而易见的,但变化的只是形式,其中“慎终追远”的精神内涵一脉相承,传承不辍。

最后,“慎终追远”的目标“民德归厚”。朱熹《论语集注》注释“慎终追远,民德归厚”说:“慎终者,丧尽其礼。追远者,祭尽其诚。民德归厚,谓下民化之,其德亦归于厚。”“慎终”就是要尽可能地举办丧礼以表达子女对父母去世的哀戚之情,“追远”就是要尽可能地举办祭礼以表达子女对已故祖先的诚敬之心。在上者如果能这样做,就能够使老百姓得到孝道的感化,道德风俗就会归于淳朴厚道而不浇薄,稳固一种由家及国的道德基础。“慎终追远”传统在当今的实践终极目标还是落实道德教化,提升国民素养,促进文明进步。

(作者:韩星,系中国人民大学教授)(韩星)

标签:

精彩推送

最火资讯

Copyright @2008-2018 名企时报网 版权所有
本站点信息未经允许不得复制或镜像 联系邮箱:9 9 2 5 8 3 5@qq.com
豫ICP备2020035338号-4 营业执照公示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