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收官之年。中央农村工作会议20日至21日在北京召开。在这个关键节点,中央召开部署“三农”工作的重要会议,传递出哪些新信号?会议强调强化人才和科技支撑,如何加快补上“三农”领域短板?科技日报记者采访了业内权威专家进行了解读。 会议传达学习了习近平总书记日前在中央政治局常委会会议专门研究“三农”工作时发表的重要讲话。习近平指出,小康不小康,关键看老乡。脱贫质量怎么样、小康成色如何,很大程度上要看明年“三农”工作成效。要坚决打赢脱贫攻坚战,不获全胜决不收兵;要集中资源、强化保障、精准施策,加快补上“三农”领域短板。
如何集中资源、强化保障、精准施策,加快补上“三农”领域短板?
“我们将认真贯彻习近平总书记重要指示精神,坚持人才下沉、科技下乡、服务‘三农’,紧紧围绕辽宁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转型升级和高质量发展,聚焦补上全面小康‘三农’领域短板和脱贫攻坚任务,把农业科技和农民脱贫致富紧密结合,和农产品品牌创建有效衔接,和农业产业发展有机融合,努力发挥科技的支撑作用和‘造血’功能,为农民持续增收、产业健康发展提供源源不断的‘科技血液’,为农业插上科技的翅膀。”辽宁省农业科学院党组书记、院长隋国民列席了会议,现场聆听了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讲话精神,深入学习了当前“三农”工作面临的形势和任务。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科学技术是脱贫致富的关键’。科技创新是高质量打赢脱贫攻坚战和乡村全面振兴非常重要的支撑。我们要强化科技兴农的担当精神、创新意识,依靠创新驱动,针对‘三农’领域突出存在的人才、技术短板,引导、动员、凝聚全社会科技资源开展精准扶贫、精准脱贫、精准振兴,不断累积和提升‘三农’领域自我发展能力,助力绘就新时代‘三农’富强美壮丽篇章。”科技部挂职佳县县委常委、副县长徐辉表示。
农业农村部农村经济研究中心经济体制研究室主任金书秦认为,要不断完善农业绿色发展体制机制,打通绿水青山和金山银山的通道,实现农业高质量发展。要让优质的农产品获得足够的市场溢价,优良的农村生态环境成为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的载体,农民成为社会尊重、心向往之的体面职业。
2020年能否实现全面小康目标,为什么关键看2020年“三农”工作成效?
“因为‘三农’是短板,脱贫攻坚的重点在农村,尚未脱贫的人口大多集中在农村,没有农村的全面脱贫,就没有国家的全面小康。尤其要看到,科技、医疗、教育、人才、环境等薄弱环节都集中在农村,解决好这些薄弱环节,是农村保持持续繁荣健康发展的保障。”中共中央党校哲学部教授、博士生导师赵建军表示。
中国农业大学资源与环境学院教授、曲周实验站站长江荣风认为,明年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收官之年,关键是要持续加大投入,不断补短板,不断促进农民增收,确保脱贫攻坚任务如期完成。
会议强调,要巩固脱贫攻坚成果防止返贫。为什么要及时做好返贫人口和新发生贫困人口帮扶?
在华北电力大学人文与社会科学学院院长、教授苑英科看来,自然灾害、市场波动、技术支撑不到位,都有可能导致扶贫产业受损,农户收入减少,从而发生返贫现象。对于返贫人口,要掌握精准,按照需求精准帮扶,不仅要加大物力与资金投入,更要加大农业技术和科学技术培训力度,使扶贫举措发挥应有的效用,并形成长久的支撑动力。要不断推进农村职业技术教育的改革,形成针对性强,覆盖面广的技术教育培训体系,通过提高农民科学素养,培养新农民,阻断返贫现象的发生。
会议提出,要加快恢复生猪生产,落实扶持生猪生产的各项政策措施。
“会议强调了保障重要农产品有效供给始终是‘三农’工作的头等大事,要下大力气抓好粮食生产、加快恢复生猪生产等等,这说明在应对新形势和新任务,做好‘三农’工作具有更加突出的重要意义。”江荣风说。
中国农业科学院饲料研究所研究员、全国草食动物健康生产科技创新联盟秘书长屠焰认为,尽快提高猪肉产量、保障重要农产品有效供给关系到全国人民生活质量,是当前畜牧业头等大事。而对于牧区、山区等欠发达地区,坚持因地制宜、因县施策,鼓励企业、家庭农场和合作社与农民建立长期的利益联结机制,建设以牛羊产业为主的草食畜牧业布局,发展壮大特色农业,是助力助推脱贫攻坚非常重要的举措。(马爱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