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要闻 金融 物流 汽车 国企 财经 公司 环保 能源

您的位置:首页 > 新闻频道 > 要闻 >

听文物讲述万里同风的中国故事

来源:正北方网—《内蒙古日报》    编审:    发布时间:2023-08-01 09:05:49


(资料图)

这支步摇纯金打造,状如鹿角,角上14片金树叶熠熠生辉,1600年前,步摇主人带着它由慕容鲜卑部远嫁到拓跋鲜卑部,1600年后这支步摇在包头市达茂旗发掘出土,曾经鲜卑贵族生活的样貌栩栩如生地展现在人们面前。内蒙古博物院副院长张文平说,这支“鹿角金步摇冠饰”是《融合之路——拓跋鲜卑迁徙与发展历程展》中,最具融合气质的文物之一。

第二十届中国·内蒙古草原文化节期间,内蒙古博物院推出系列大展,《文明曙光——内蒙古地区史前与青铜时代历史文化陈列》《交融汇聚——公元八至十九世纪内蒙古历史文化陈列》,尤其重磅推出的是《融合之路——拓跋鲜卑迁徙与发展历程展》,这个展览汇集了与拓跋鲜卑有关的精品文物285件,配合石窟壁画还原、视频、投影等多媒体展示手段,多角度、全方位地展现了拓跋鲜卑一路走向中原,兼纳远近,不断革新,将游牧民族充满活力的气质融入华夏文明中的历程。

据史载,拓跋鲜卑初起时是一个游弋于大兴安岭森林中的猎牧部落,他们很早就开始了南迁。从巍巍兴安、汤汤呼伦再到茫茫敕勒,无数故事在交往交流交融中流传于世。

今天位于呼和浩特市武川县的北魏祭天遗址,是北魏孝文帝迁都洛阳之前,举行祭祖、祭天仪式的地方,拓跋鲜卑在盛乐(今呼和浩特市和林格尔县以北)生活近300年,张文平说:“拓跋鲜卑以盛乐为龙兴之地,盛乐之北的阴山成为鲜卑游牧人心目中的圣山,因此在圣山之巅修建了祭坛,每年都要在此祭天,参加祭天仪式的有鲜卑人、敕勒人、汉人。祭坛采用了华夏传统祭坛的形制,祭坛的形制加上北方游牧民族的祭天礼仪,这样的结合体是文化交流交往交融的一个非常重要的体现,我们今天研究北魏历史对于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展厅中,“晋鲜卑归义侯金印”“铜鎏金飞马纹饰牌”“彩绘陶牵手女俑”……一件件珍贵文物都是融合之路上的见证,面孔穿梭如影,族群来了又走,停歇、驻扎、生活、通婚,文化在碰撞与回响中重叠,悄悄地演变与交融在了一起。

“北魏王朝迁都洛阳后,洛阳逐渐成为东西南北文化交流的国际化大都市,北魏孝文帝的改革之路为后来隋唐两代成为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奠定了基础。”张文平说。

在中华文明的历史长河中,各民族共同开拓辽阔疆域,共同书写悠久历史,共同创造灿烂文化,共同培育伟大精神。“羌侯腰缠归义印,西夏黑陶绘牡丹,金鞍白马上京客,躞蹀偏似武陵原。”各民族在分布上的交错杂居、文化上的兼收并蓄、经济上的相互依存、情感上的相互亲近,形成了你中有我、我中有你,谁也离不开谁的多元一体格局。一部中国史,就是一部各民族交融汇聚成多元一体中华民族的历史,就是各民族共同缔造、发展、巩固统一的伟大祖国的历史。

本届文化节闭幕在即,内蒙古博物院为了方便大家观展,将闭馆时间延后一小时,同时推出多项集章打卡活动,希望还没有观看三大展览的观众走进内蒙古博物院,体会一番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不断形成的历史进程。(记者冯雪玉)

标签:

精彩推送

最火资讯

Copyright @2008-2018 名企时报网 版权所有
本站点信息未经允许不得复制或镜像 联系邮箱:9 9 2 5 8 3 5@qq.com
豫ICP备2020035338号-4 营业执照公示信息